首页 > 新闻 > 正文

能源清洁低碳化解北京“燃煤”之急,2021向美而行!

2021年04月15日 来源:京环之声

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30+”。主要污染物中,与燃煤直接相关的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4微克/立方米,稳定达标并连续4年保持个位数。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PM2.5浓度持续下降,SO2 、NO2年均浓度稳定达标,进一步证明北京大气污染的治理方向是正确的,污染减排是硬道理。

持续发力 压减燃煤

推进能源清洁化

自1998年开展城区1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改造,打响煤烟型大气污染防治战役以来,20多年间,北京市坚持能源清洁化战略,推进工业、生活领域压减燃煤,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和太阳能为辅的清洁能源体系。一方面,相继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基本淘汰全市10蒸吨及以下、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现工业领域基本无燃煤。另一方面,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在2015年实现核心区基本“无煤化”的基础上,2018年实现了全市基本无燃煤锅炉,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在能源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的形势下,北京市燃煤消费量从峰值的3000余万吨降至2020年的173万吨,累计减少94%;电力、燃气等清洁优质能源占比提高到98.1%。“一升一降”,展示了一个典型北方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艰难过程。

精准治污 由内及外

压减燃煤见成效

2014年,北京市首次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全年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至72%,这其中,燃煤占比22.4%。针对这一结果,北京“对症下药”,压减燃煤改用清洁能源,减少SO2 、NO2排放,成为清洁空气行动的重中之重。

改“煤”换“气”、产业升级,开启了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采取由城区向远郊区逐渐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纲领文件统筹、完善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北京市聚焦燃煤消费主要领域,从电力、工业、供暖、居民消费等方面,分阶段、有侧重开展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民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3项工程性减排工作。先后完成了四大燃煤电厂清洁能源改造、8000余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7万余台燃气(油)锅炉低氮改造,另有140余万户民用散煤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约25万户村民通过棚改、拆迁、上楼等措施实现清洁取暖。特别是2013年至2017年间,压减燃煤任务完成总量大约是过去10年来的总和。

2018年,北京再次进行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在本地污染来源中,燃煤占比由上一轮源解析的22.4%降至3%,这标志着北京能源清洁化战略取得了重要成效,燃煤,这个曾经的污染大户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完善机制 坚持不懈

综合施策严格管理

20多年来,北京市按照控总量、禁增量、减存量、防反弹的压减燃煤总体思路,逐步摸索形成了完备、系统的工作管理机制,不仅在宏观形成了多维度管理架构,管理层面精细化程度也不断加强。

工作统筹上,北京市节点明确,先后印发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压减燃煤工作方案、秋冬季攻坚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法律法规上,依据大气法和北京市大气条例,颁布了全国最严禁燃区规定;标准体系上,制定燃气轮机、锅炉、水泥工业、煤质等领域地方标准,形成了全国最严、国际先进的煤改清洁能源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财政投入上,制定、完善压减燃煤经济鼓励政策20余个,补助范围广、支持力度大、持续性强;协调调度上,市压煤办牵头,搭建平台、明确职责、畅通渠道,切实形成了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市管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多部门协作合力;工程推动上,采取挂图作战、定期调度、现场核实等方式紧盯项目进展;成果巩固上,加强电力、燃气保供体系构建,加大违法用煤执法检查,有效防止了区域用煤反弹。

2021年,北京市将继续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化,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成果,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的煤改清洁能源,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供热节能,加快建筑节能步伐,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促进全市空气质量继续改善。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