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秃沙梁如何变绿洲?

2004年11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一上大项目就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在西部不毛之地的一个火电厂

和一座煤田,非但没有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反而发生了想不到的变化———

本报记者 赵永平

边开发,边治理

茂密的林带、苍翠的灌木、清澈的流水。难以相信这里曾是内蒙古库布其

沙漠北缘光秃秃的沙梁,还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大户———达拉特大型火

电厂。

是什么让这裸露的黄沙秃梁披上了绿装?“干一个工程,就要对老百姓负

责。”达电集团副总工程师张勇回忆起建厂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刮风是沙粒,

下雨黄泥汤,对面闻声不见人,白天屋里点灯。过去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治理,

电厂所在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揣着沉甸甸的责任,为了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集团不惜投入,

坚持开发一方,绿化一方,治理一方水土流失。面对脆弱的生态,达电集团投

入3000多万元,建起了贮灰场灰坝、弃渣场治理、净水厂排泥场土堤等水保工

程,通过种草、种树防风固沙,建起了6公里长的三条防风固沙林带。13年坚持

不懈的努力,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如今,工程弃土基本得到控制,水资源

实现了零排放,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1.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9.9%。

一系列的水保措施,不仅改善了厂区环境,对周边的生态也起到了积极作

用。居住在电厂关碾房村的郭美晓说,过去风沙大,种啥庄稼都活不了,村里

只有30多户人家,冷冷清清。现在到处都是绿,环境好了,许多沙梁也变成水

地了,有200多户人家从外地搬来,村里热闹多了。

以整体治理保局部开发

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东胜矿区,位于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河中游地区

的晋陕内蒙古接壤区,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过渡地带。15年前,这

里每年平均大风日在30天左右,风蚀面积占矿区总面积的77%,水蚀面积占矿

区总面积的85%,纵贯矿区的乌兰木伦河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2400万吨。

“不搞水保生态建设,企业就无法可持续发展。”神东集团环保处处长李

世明说,总结了煤炭企业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教训,他们认为,单

纯的“破坏———治理”的模式,不能解决开发与水保之间的矛盾。以全面治

理保局部开发、以开发促治理,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定位于整个矿区,才能有

效治理生态环境。为了保证资金到位,集团制定了一项特殊政策:从吨煤销售

收入中提取0.45元作为专项水保绿化费。

通过整体科学规划与布局,神东整体治理措施陆续实施:为改变矿区强度

沙漠化现象,大面积建设网障固沙,治理流动沙地92.36平方公里,风沙危害的

问题得到明显遏制;为减少大气污染,建设了电热联供,除尘率达95%以上;

针对洗煤厂外排的煤矸石,开设了排矸场,并在沟口建拦渣坝,填沟造地,上

覆黄土后植树种草,使矸石山变成绿地。截至目前,矿区完成了小流域治理、

防风固沙林带、护路林带、两山一湾、神东生态园、小区绿化、水源保护工程

等多项植物措施,综合治理面积103.85平方公里。

如今,整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局部开发奠定了基础,各大煤矿初步建

成了“采煤不见煤”的花园式矿区。矿区大风日减少了3/4,流域范围的水蚀

强度、水蚀面积均减少了2/3,每年减少河道泥沙流量1500万吨。走在矿区,

绿树成荫,川道里河水清澈,山麓河畔鸟飞禽翔,河两岸的陡坡已全被密密的

沙障紧紧锁住,使黄色的沙坡变成绿色的铜墙。

《人民日报》〔20041118 第6版〕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