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王玉庆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指出&nbsp&nbsp循环经济为我国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能

2004年09月27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讯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9月23日在于沈阳市举行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指出,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在中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转向试验示范并逐步全面推进的转折期。要尽快完成这一重大转折,必须正确理解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和解决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技术、法规、政策和体制等关键问题。

王玉庆说,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到2020年GDP实现“翻两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王玉庆表示,“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这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7位,13亿人口的生活水平初步实现“小康”。但在经济总量快速上升的同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资源环境上,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问题来势猛,其复杂性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开始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王玉庆强调,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为我国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能。他说,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20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其资源和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但这样的条件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口多,重要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别无他途。

在谈及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时,王玉庆概括为3个方面:首先,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其次,由于工业、城市生活带来的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和大气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污染等老环境问题还没有解决,而诸如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出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增加了治理难度。最后,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水生态系统失衡等生态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加重,生态问题复杂化。

王玉庆指出,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目前我国资源形势相当严峻,如果不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资源就只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风险很大,国家经济安全缺乏保障。另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未来的环境形势将是“雪上加霜”。循环经济依靠科技手段和市场机制,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在我国,“循环经济”正迅速成为实实在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党和国家对其高度重视,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制订政策,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