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海从"贫绿城市"迈向"国家园林城市"

2003年06月13日 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是上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冲刺之年。从大手笔“泼绿”,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上海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竭力破解在人口稠密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营造都市园林的难题。

市民倾力参与 加速绿化进程

唐锦铭,上海徐汇区田林街道的一位普通老人。多年来,他自费为自己所在的小区植树种绿,花费超过20万元。

近十年来,正是这位平凡的老人,用毕生的积蓄和房屋拆迁的补贴,将一个绿化条件简陋的居民小区变成了一座大花园。在小区里,他亲手栽下的花卉树木不下5万株。

老唐的行动并不孤单。去年底以来,上海市民自发的“捐绿”行为,发展成轰轰烈烈的“百万市民百万树”活动。目前来自上海各界的捐款已达4000多万元,参加义务植树的上海市民超过50万人次。

企业多元投资 激活绿化效率

在上海,城市绿化不只依靠政府的公益投入,还是一个可以多方投资、多方受益的新兴产业。闵行区最先建成“国家园林城区”,实现了绿化产业与房地产开发的良性循环。绿化因房地产企业的加入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投入资金,企业因绿化与房产项目配套和谐而获得增值收益,居民和政府则尽获“绿铺小区,房在绿中”的两全之美。

上海绿化的“企业行动”,巧妙地借助市场力量,大大培育和发展了绿化经济。今年被列入市政府一号工程的外环线400米宽绿带建设,仅一期2100公顷土地的前期征地、动迁建设等费用就需要60多亿元,大大超过了市区两级政府的绿化经费预算。这个巨大的经费缺口,随着一项“土地合作补偿制度”的推出迎刃而解。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共同向农民支付土地租用补偿费,依据地段优劣,每年每亩800元至1000元。此外,政府还另向农民支付青苗补偿费,企业则承担以后的土地租费、以及林带的建设和养护费。如此一来,本需一次性支出的60亿元,降为11亿元,其中政府只需支出1.56亿元。作为回报,房地产企业可以将自己投资的绿地当成企业的苗圃。目前上海有30多家社会投资商参与了上海城市森林的建设,经营的林地面积近10万亩。

政府规划先行 拓展绿化版图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在基本还清历史欠账、完成构建城市功能的基本框架之后,从钢筋水泥路桥房屋转向了“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将原有的几个县都相继撤县建区,城区范围不断扩大,绿地规划范围也不断扩大。为了使更多的市民享受身边的绿色,上海还计划在今明两年将全市100多座综合性公园和居住区配套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目前免费公园已有72家。

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绿化行业深化改革,基本形成“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市绿化管理局作为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市绿化发展计划、制订各种绿化规章制度,担当“裁判员”;一些绿化管理指导站、绿化监察大队、绿化工程管理站等事业单位,主要进行绿化业务指导、实施绿化执法和监督,做好“教练员”;至于各种园林绿化企业,不论国有还是民营,都是“运动员”,一律走向市场,公平竞争。

在今年正式启动的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市总体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实现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从全国有名的“贫绿城市”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国家园林城市”,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上海目前正进入联合冲刺阶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更是1600万上海市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方向。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