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新闻 > 正文

根治雾霾并非“提头来见”这么简单

2014年03月18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9月,国务院专门出台治理大气污染的条例,王安顺代表北京市与中央签订责任状,王安顺说“也是生死状,因为中央领导说,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据悉,北京治理雾霾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媒体剖析了7600亿元巨额花费将花在哪。(3月17日 《瞭望东方周刊》)

在治理雾霾上,北京市长称“(这)是生死状,领导说了,实现不了就‘提头来见’”,这番表态传递出两个信号:一者,雾霾的严重程度犹见一斑。去年以来,尤其是去年后半年以来,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已成各地城市噩梦。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这一严重雾霾现状已引起官员警示无疑;二者,体现出一种治理决心。

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地方也是采取了一些措施,一些部署安排也是科学合理的。如从投入上看,北京市7600亿元的数字还是令人感到地方政府确实很是重视;立法上看,京版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成为全国首部地方治理大气污染的法规,这也是2001年后,北京市人代会13年来再次行使立法权。更系统的是在1月16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将基本消除五环路内燃煤锅炉,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削减燃煤260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家,基本淘汰黄标车,开展细颗粒物成因研究和减排关键技术攻关……

然而,重视是一回事,能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又是一回事。雾霾成因复杂,绝非一地努力所能完全奏效;长期累积结果之下的雾霾,本身也难短期遏止。如果一旦出现“完成不了目标”的结果,当地市长是无法向上级交待的,需要兑现“军令状”、要“提头”见上级领导。问题是,因治理不到位之后的“雾霾”现实,最大的受害者依然是最广大百姓。

近年来高发频发的雾霾,根源在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存在的盲目发展思维和扭曲的政绩观。这些真正的“导致”雾霾产生的原因,一些地方和官员并非不知情,而是长期以来“装聋作哑”、“麻木不仁”罢了。多年以来,一些地方官员“唯上而不唯实”,过度注重上级评价而不关心关注百姓的生活,这才是导致现在雾霾天气日益严重、不得不痛定思痛整改反思的主要原因。治理长期以来累积起来的“雾霾”问题,绝非“提头来见”那么简单,过度注重上级评价的“政绩观”和“治理思维”,不利于在今后真正触动一些地方官员为民理政上的观念偏差,更不利于他们反思“唯GDP是从”的不良心态。另外,中央和省级高度重视,并非没有可能层层递减。如果这一治霾压力不能不折不扣传导到各个下级政府,尤其是责任更大、问题更多的市、县一级政府,“提头来见”治理效果很可能变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真正将民生放在首位,真正将百姓感受和公众健康放在首位,真正为社会长远和子孙后代负责,而不是为自己的“官帽”负责,才有可能真正而彻底地转变不当的发展模式,真正做到“痛心疾首”、痛定思痛并彻底摆脱“雾霾”困扰。 (毕晓哲)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