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正文

保卫蓝天,向“散乱污”宣战!Fight!

2017年06月01日 来源:微言环保

自今年4月以来,有个词在环保圈频繁出现,俨然已成为环保圈的小网红:“散乱污”企业。

“散乱污”企业指不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和不在工业聚集区的“散乱”企业、超标排放“污”企业。

为何最近“活跃度”这么高?原来它被为期一年的京津冀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盯上了。

新一轮蓝天保卫战开启

环保部在今年4月5日“发话”:为了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以及企业环保守法责任,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将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进行25轮督查。

此次强化督查是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为的只有一个目的:保卫蓝天。

质疑声来了

大力度执法的同时,一些质疑声也来了。

近期一篇《环保督查一味的关停企业,谁来为我们发声?》的文章流传于网络,提到“企业盲目的关停,这是在违背老百姓的意愿”等言论;也有其他观点流传于网络,认为“过于严苛的环保督查使得小企业难以生存” 、“环保督查组走后排污工厂复工的现象依旧存在”。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关心的事实

关停企业是否盲目?

根据环保部强化督查的通报情况来看,关停企业主要是针对于绝大部分没有工商登记、没有环保手续的“散乱污”企业。

这些企业工艺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任何治理设施、污染较重,不符合当地规划布局,只有个别经营者受益,对地方经济其实没有任何税收贡献,还给当地留下了环境破坏的烂摊子。

此次环保督查的数据显示,“散乱污”企业成主要污染源。自4月7日至5月19日,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督查组共检查了1.2万家企业,有8000多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问题企业约占到7成,其中没有任何治污设施的“散乱污”企业3000家,占到了问题企业的1/3。

在这轮督查行动中,环保部动用了一项在全世界都算得上顶尖的技术——热点网格分析法,通过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有的放矢地去找隐蔽的污染源。一些隐蔽的、分散的、不在册企业的污染问题被凸显出来,黑户“散乱污”便也无所遁形。

对于“散乱污”企业,环保部的态度是严查整治,同时提出在今年10月之前,对不能完成整治的企业一律关停。

关停如此企业,是否违背老百姓的意愿,明眼者一看便知。

过于严苛的环保督查使得小企业难以生存?

企业的生存空间从来不取决于环保督查的尺度。企业在环保工艺上的高投入,不仅是百姓的期待,而且也是市场的期待。

而市场竞争,从来都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写照。蓝天名义不可欺,环保之势不可逆,环保投入少、理念转型慢,企业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从“散乱污”企业看,与其抱怨执法太严,倒不如抓住环保督查契机,彻底解决自身存在的环境问题,做守法企业公民,走绿色发展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长久发展,做强做大。

环保督查组走后排污工厂复工的现象依旧存在?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如何真正发挥环保督查的监督作用,切实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质量?最终需要地方政府下决心。

如环保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动员部署会中所提:层层传导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确保工作分工落地见效。

强化督查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要起到“督政”、“督企”的双重作用。在“督政”方面,要突出县级党委、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切实起到督促地方尤其是基层区县一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目的。

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部门的事,相关部门应该竭力配合支持,当地方主政者真正有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觉悟的时候,环境污染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唯有这样,蓝天常在的愿景才能实现。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