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正文

为了蓝天博弈——访环保部环监局长

2017年06月01日 来源:中青在线

环保部调集了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对京津冀及其周边的28个城市进行25轮督查——这说的就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执法力度前所未有、目标十分清晰。

预探究尽?让我们随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深入了解这轮蓝天与霾背后的博弈。

环保部每天公布的问题清单中有个新名词高频出现——“散乱污”,什么意思?

没有工商登记、没有环保手续的“黑户”;

工艺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

没有任何治理设施、污染较重;

不符合当地规划布局;

只有个别经营者受益,严重危害周边群众健康。

这样的“散乱污”在京津冀及周边的28个城市中有多少?

环保部根据各地上报的情况初步统计有5.6万家。但实际数据估计还要多得多,从供电部门那里推算出的“散乱污”企业的数量一个更惊人的量级,或许以百万计。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执行两年,为什么今年才开始严打“散乱污”?

对“散乱污”发力,可以看做是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扫死角的阶段。

前期的治理瞄准的是钢铁、化工、机动车等排放大户,随着治理的深入,排放大户被看住后,一些隐蔽的、分散的、不在册企业的污染问题被凸显出来。

尤其是去年冬天几次红色预警期间,环保执法人员在一线发现,“散乱污”这个特殊的群体,其实是很多地方最重要的污染来源。

以北京为例,环保部在去年年底就提出,北京市不能一味地强调外来污染的输入性问题,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大院对本地污染贡献较大,需要花大力气解决。这些独门独户的院子,关起门来就是一个个隐蔽的污染源。

重视本地“散乱污”治理的内容也写进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给北京的督察建议中。

在督查紧盯的28个城市中,“散乱污”企业群绝非个案,几乎没有哪个省市独善其身。

一个在业界引发广泛争议的现象是,督查人员发现有环保问题的企业比例高达70%,有的督查组甚至“百发百中”,查的企业个个有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之前两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放过了这些问题企业,此前的环境执法出了问题?

揪出问题企业的比例高了,是因为这轮督查行动动用了一项在全世界都算得上顶尖的技术——热点网格分析法。利用卫星反演技术,从天上确定了污染来源。

通过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专业人士可以获取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累计的浓度数据。环保部门再进一步细化,把整个督查的地区划分成36000个3×3平方公里的网格,并根据浓度高低选出大气污染浓度最高的2980个网格进行重点检查。同时,为了兼顾每个市的污染重点区域,再排序出每个市污染最重的100网格进行检查。

两个数据相加再排重之后,大概有3600个左右的网格是此次大督查要盯住的区域。

过去环保部门也曾对污染企业做过地毯式的检查,但精准度远远不如现在这样,依靠卫星把检查范围锁定的每个9平方公里的网格中。

事实证明,污染浓度高的那个网格一定藏着污染者,要么是钢铁化工这样的大企业,要么就是散户的污染集群。这样靠着卫星、大数据去找隐蔽的污染者,有的放矢,自然百发百中。

以9平方公里为单位的热点网格排名其实是动态调整的,发现一处,整治一处以后,被整治网格的污染浓度就会下降,退出高危区域,而此前隐蔽着的问题网格或许就会凸显出来。执法人员再按图索骥去找。

另一个提高执法精准度的帮手是群众的举报。大督查中不少隐蔽的污染集群被揪出来,都得益于当地老百姓的举报。

环保挥刀斩向这些成千上万的企业,是否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这正是地方政府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这些“散乱污”企业,绝大部分没有工商登记,对地方经济其实没有任何税收贡献,但却给地方留下了环境的烂摊子,整治和恢复的费用难以估量,危害群众健康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再有,这些“散乱污”企业集群与中央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定位也严重不符,应该做出调整。

不可否认有一些产业,比如廊坊文安县的胶合板产业是有市场的,老百姓需要,对这样的产业,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升级扶持,规范生产。

对“散乱污”的整治,环保部已经给出了治理大限,今年10月,治理无望的一律取缔。

5月底之前,环保部还将发布一次“散乱污”的清单名录,这一次将是一份更清晰、更完整的问题清单,环保部将以此为依据,与地方政府签订整治的责任书。京津冀及周边的28个城市需要作出承诺,整治清单上的散乱污。

在田为勇看来,如果5.6万家散乱污企业都能管住,加上此前一直盯住部分的钢铁化工类大企业也能确保达标,那么今年的蓝天目标是可望可及的。

(文章原标题为《独家揭秘史上最大规模的环保大督查》)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