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植树节:企业家廖理纯,弃商从树成“锹王”

2018年03月12日 来源:京环之声

在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有一片浑善达克沙地,这里曾经隐藏着一句令北京市民甚是恐慌的魔咒,那就是“中午起沙,晚上就吹到海淀”。没错,这里曾是北京的沙尘主要源头。然而现在,沙地却一键美颜,树木郁郁葱葱,成功逆袭为“绿化”的代名词。是何等神器,美颜功效如此强大呢,原来啊,这里来了一位“锹王”。


锹王:自掏腰包,弃商从树

这位锹王名叫廖理纯,如今已年近五十。回顾其履历,年仅24岁时就掌管了联想集团广州分公司,27岁创立了自己的企业,身家过亿。就是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青年,在2005年决心走上公益绿化之路。2014年,他毅然“弃商从树”,辞去董事长职务,全身心投入环保绿化事业,被媒体誉为当代“锹王”。

从成功企业家转变为环保公益人士,廖理纯在浑善达克沙地和张北县创立了两个植树基地,并创立了“走进崇高先遣团”,带领志愿者去现场植树。基地的逐渐扩大,使得这里从荒漠,变成了一片片生态林,给周边和北京的空气都带来了显著的改善。从选苗到免费带领志愿者植树,对于两个大基地来说,成本都不低。他不惜自掏腰包一千多万,来促成这个愿望的实现。

说起“锹王”这个称呼的由来,他身边的人还打趣说,是因为廖理纯每次举起铁锹都使出浑身的力气,一锹下去,深度是志愿者们的好几倍,是挖坑最快的一个。他就这样一锹一锹带领志愿者们栽下了片片森林。


走进崇高先遣团:“不是春游,是真的去干活”

早晨七点半,小编登上走进崇高先遣团的大巴,廖理纯已经从锹王转变为大巴司机早早等在车上,跟每一位志愿者打招呼。一路上,他给大家一一讲解路过的风景,带领大家唱红歌,讲哲学,从我们和其他国家在环保意识上的差别讲到打机井对水资源的破坏,讲到植树对盐碱地的治理。就这样一路歌声和欢笑,好似春游一般。

然而到了植树基地的廖理纯,带领大家戴上草帽,提起铁锹和剪刀,亲自教会每个人剪枝种树。在他的指导下,第一次植树的小编就精确掌握了树坑的宽度和深度。最后,志愿者们都会埋下写着自己名字的可降解名牌,多年之后,仍可根据坐标去看看当年亲手栽种的小树苗,长成了一棵怎样的参天大树。

他总是引以为傲的跟志愿者们说:“到了现场你们就体会到了,这不是春游,是真的去干活,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没那么简单:5只“傻狍子”也成难题

这么大的两片基地,廖理纯建设起来自然也不是一帆风顺,有大家想象不到的诸多麻烦,牧民的不良放牧习惯,居民的固化观念等问题,都使得廖理纯和他的助手,花了很多时间去同当地人科普、沟通。

说到这些,他哭笑不得的讲起,最近颇为头疼的,由5只傻狍子引发的“惨案”。

原来,廖理纯为了提高种植的效率,种的并不是长成的大树,而是刚刚发芽的小树苗。有几只傻狍子总喜欢在围栏外打转,心软的工作人员考虑其数量少,就对它们开门迎客了。结果,仅仅几只狍子,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繁殖,拖家带口的住了下来。上百到上千株长了好几年的小树苗被它们啃的干干净净,由于草原没有狍子的天敌,且不能随意捕杀,廖理纯还在同专家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

廖理纯认真的说到,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漫长的实践和坚持去解决。这些围栏,起初就是为了防范非法放牧的羊群的。他认识到,羊没有错,动物们没有错,错的是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只看到眼前的一丁点儿利益。环境恶化了,他们走了;环境好了,他们又回来了,却是在继续破坏。”正是这样那样的挫折面前,廖理纯才更坚定自己的初衷,去当一颗行动的种子,把荒漠变绿。带着这些经验,他还专门创作了一本书——《治理荒漠化》。


把绿色和志愿植入人心

很多采访廖理纯的人都忍不住问他同一个问题,如果为了种树,雇佣当地人的成本更低,为什么要每周带领志愿者往返数次呢,这些志愿者的交通食宿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廖理纯坦白讲,志愿者们种树,从质量和效率上都和专业种树的工人存在差距。但他宁愿后期带领专业人员加强维护,也要带大家去亲自感受。

他说:“看着日历上的时间一天天变少,我深感人生短暂,所以想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种树就是一件能让我觉得生命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每天都赚了。”

而他自掏腰包带动志愿者种树的意义,就是想让志愿者也成为种子,带动更多的人去种树。让我国的绿化事业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不仅仅是在基地种了多少棵树,还要让下一代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让绿色得以延续。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