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让雾霾消散在路上

2017年08月18日 来源:北京晚报

                         

                  朝阳区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调试遥感监测设备。

                         

京港澳高速兴礼检查站,房山区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检查车辆尾气。

                         

    环保监察执法队员检查燃煤锅炉。

每当冬季空气重污染来临,停产、车辆限行等一系列应急措施启动,不少市民都会忍不住“吐槽”空气污染治理为何如此之难,应急措施为何只能“削峰减速”,不能除断“病根”。事实上,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才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几年间就彻底完成。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为而治。

此前环保部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作出了“冬病夏治”的部署——冬季重污染,光靠污染来临时的应急减排措施远远不够,必须以全年的尺度加以系统规划治理,包括削减燃煤、治理超标排放机动车和散乱污企业等多种措施,很多工作要在秋季,甚至夏季、春季就要铺开。今年是落实国家“大气十条”和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都在推进各项措施,全力将冬季污染之“病”,在夏秋季就斩断“病根”,让更多蓝天留在北京。记者最近跟随环保人员,走访了多个治理现场。

淘汰老旧车严查超标小客车

现场:疾驰超标车难逃遥测“法眼”

8月14日上午10点,朝阳公园东四门附近的四环辅路上停着一辆印有 “环保监察”字样的依维柯中巴车。中巴车的后侧约5米,一部约半人高的遥感监测设备正在实时监测来往车辆的尾气。于兆汇、于爽头顶着烈日,在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在车内,王萌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上显示的一辆辆汽车通过的排放信息。王萌、于兆汇、于爽都是朝阳区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站的队员。

10点15分55秒,一辆出租车疾驰而过,依维柯车厢内的计算机屏幕上立即跳出了排放超标的提示。几乎同时,该车的车速、超标数据、车辆照片也被立即锁定,存入了数据库。这辆车一氧化碳体积分数浓度达5.14,而标准限值是不超过2.5,“它必须得去修车,否则没法验车通过年检,还要接受处罚。”王萌对记者说,这套遥感监测设备非常先进,0.1秒内就可以监测并分析出车辆排放是否超标,“刚才出租车时速52公里,遥感设备锁定非常轻松,城市道路行驶中,没有车辆能逃脱它的‘法眼’。”王萌自信地说。

王萌介绍,目前朝阳辖区内遥感监测的点位增加到了1个固定高架点、7个移动遥测点,更多超标车纳入了“监管范围”,为了让超标车无所遁形,今年朝阳区还将再增加两个固定式遥感监测点。

处方: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老旧机动车淘汰26.7万辆;为8000辆出租车更换了三元催化器,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两年累计更换5万余辆;上半年新增上牌纯电动汽车2.75万辆,本市累计达到近13.7万辆,电动汽车规模全国第一。此外本市上半年累计抽查机动车尾气排放847.5万辆次,查处违规车6763辆次,处罚金额335万元。本市还创新性推进跨区联动执法等模式,滚动式曝光违法信息、向环保部上报外埠违法车辆。

重型柴油车逢车必检超标必罚

现场:手“踩”油门揪出“黑烟车”

8月15日晚上7点,位于房山区的京港澳高速兴礼综合检查站,一辆辆准备进京或者过境的大货车排着队依次通过检查点。房山区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站的刘亚森、张昊辰、杜永昌正对每一辆柴油大货车进行尾气检查。

“您好,请接受尾气检查!摘空挡、拉手刹、别熄火!”刘亚森在隆隆的发动机马达声中对司机喊话。司机打开车门,刘亚森攀上驾驶室外梯,手直接伸进了方向盘底部的油门处,用力摁下了油门。与此同时,张昊辰、杜永昌死死地盯住了尾气口,这辆罐车排气管喷出了黑烟,该车司机立刻被“请”到了旁边的停车场接受处罚。司机告诉记者,他这趟是运送液氨从保定去内蒙古赤峰,“是不是加的油出问题了,我的车一直没问题啊?”他对环保执法队员解释道。不过没有用,“修车+罚款”,这车跑不了。

对于刘亚森他们而言,晚上的夜查才刚开始不久,“至少要干到半夜12点以后,有时候车太多就直接到第二天清晨了。”记者看到,刘亚森的双手已经沾满黑色的粉尘,记者追问为何要用手“踩”油门,他解释说,如果全身爬进驾驶室,坐到驾驶位上,再用脚踩油门,太花时间,后面就堵车了,“我现在这样查一辆车能节省近半分钟时间,一天折算下来能多查好多辆车呢。”他告诉记者,大货车油门很沉,车多时手都能“踩”肿了,变黑变脏就更顾不上了。

记者在检查点站了两个小时,刘亚森和同事们一共手“踩”油门检查了87辆大货车,逢车必检,发现并处罚超标车9辆。

处方: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本市日均有进京重型柴油车7万辆次,过境重型柴油车3万辆次,检查发现,部分进京或过境的外地重型车辆无法达到绿标车排放标准,这些车辆每车排放量相当于200多辆国四小客车。

为加大对机动车特别是重型柴油车的监管,环保部门利用“三道防线”开展路检夜查。“三道防线”包括市界综合检查站、五环路沿线货车卡控岗、城区主干道,固定安排1至2组执法人员全力配合,细致开展车辆排放执法检查。对排放超标车辆依法处罚,对拒不接受处罚的,移交属地执法机构;对违法行为未处理的,禁止进京。

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检查重型柴油车53万辆次,处罚排放超标车8897辆次,是去年同期的2.5倍;其中本地车处罚2906辆次,外埠车处罚5991辆次,是去年同期的4倍。合计处罚金额395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7倍。

联手“环保警察”严打违法排污

现场:神秘洗衣厂半夜“复活”偷排污水

市区两级环保执法队员联合行动,环保监察执法队员与“环保警察”强强联合。8月14日,全市打散治污专项执法行动正式“打响第一枪”,记者全程跟随执法力量进入打散治污第一站——通州区。

执法队员按照举报线索来到潞城镇后榆林庄村一个大门紧闭的大院,反复敲门,无人答应。从门缝里看,院子里面堆满了杂物,看似已经废弃了不少时间。执法队员不气馁,终于进入院内,里面一个车间里堆满了待洗的床单、被罩等物品,看守的一位老太太称这家洗衣厂是自己老伴儿开的,已经停了很久了,“准备搬到外地去”。

事实果真如此吗?一台电脑引起了执法队员的注意,打开电脑,一套视频监控系统进入队员的视野,打开视频监控,8路摄像头画面揭开真相:这家洗衣厂在13日凌晨1点、深夜10点还处于“复活”状态,工人加班加点清洗床单、被罩,13日清晨,还有金杯面包车来运货。执法队员立即对这家洗衣厂的设备进行了查封,潞城镇政府负责人当即表示,近几天就会责令这家洗衣厂关停搬迁。

临近午夜,执法队员和“环保警察”又来到张家湾镇北大化村,一家作坊式洗衣厂正灯火通明地运行,9台洗衣机、烘干机、熨烫机隆隆作响;厂房外,一台破旧的燃煤锅炉冒着刺鼻的浓烟。令人震惊的是,这家洗衣厂产生的污水竟然直接流入下水道,通过一根暗管排到厂院外。工人们透露,他们从不在白天生产,都是从下午五六点开工,一直干到凌晨五六点,然后休息。执法队员和“环保警察”当即叫停企业的违法生产行为。记者了解到,环保部门立案处罚以后,将会把该案件移交“环保警察”。

处方:从8月14日开始,市区两级环保监察队员和“环保警察”在通州启动对散乱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的全面检查。检查将依托京津冀地区热点网格进行,“环保部划定的网格是3公里乘以3公里,我们目前正在尝试在这个网格内进一步细化,精细到500米乘以500米,便于精准督查,企业违法排污将无所遁形。”市环境监察总队副总队长李斌说。

据通州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通州区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截至8月4日,1240家“散乱污”企业已停产。

本报记者张航 文并摄 J067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