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从生物学女博士到环保志愿者

2013年03月04日

李皓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工作,后来,李皓到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Matthes教授的实验室进修,后来转为攻读学位,1994年李皓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认识她的朋友都认为她一定会沿着科学研究的这条路走下去了。

90年代末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中从事骨髓干细胞分化研究的李皓,已成为一个环保自愿者,和公众讨论社区垃圾分类的问题。原来李皓在回国后发现,不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市民,对环境污染都显得那么无知,环境意识那么缺乏,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她感到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1996年4月,她出于对中国环境的极度忧虑,对提高国民环境意识的迫切愿望,正式辞去在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投身于环保事业,从事向大众普及环境知识的工作。“志愿者”就意味着放弃努力多年的专业并且没有固定收入,很多亲友为她惋惜和担心,而她说:“我从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的研究就是为了治好病。而当我知道环保可以使人少得病时,我就感觉这是我的使命。”“我所从事的不是只对我一个人有好处的事情,而是对大家都有好处。只要影响了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就是我的成功。"

1997年5月起李皓在国际环境影视公益机构TVE中国项目作项目协调员,从事引进国际环境教育影视资料,向中国公众提供这些资料以及其他环境科学知识和信息的工作。2001年,李皓创办了地球纵观科普研究教育中心,作为国际环境影视集团(TVE)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地球纵观主要的目的就是大量地从国际上引进科普影片,翻译成中文,免费地提供给社会。这个工作她一做七年,直到2007年中国气象局想大量的使用这些资料,而她正好遇到绿色教育宣讲团的任务,工作量特别大,要到社区进行宣讲,她干脆把这个中心注销掉,把中心里面所有的工作资料、工作设备、人员、工作的模式全部移交给中国气象局了。有人问李皓,你这样做不觉得可惜吗?亲手做起的一个系统全部交给了别人?李皓说这样多好啊,可以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又解放了我自己。

科学工作者的背景为李皓从科学的角度查找环保问题的原因提供了独特的视角。2005年,李皓作为民间环保机构的代表参加了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听证会。她从生态的角度坚决反对这一破坏圆明园湿地生态平衡的做法。当时多家媒体集中报道此事,也让公众认识了这位谈起环保就满怀激情、字字珠玑的文雅女性。

李皓现在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做公众环境知识的科普工作,这项工作必须自己要做很多调查研究,要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利用以前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奠定的基础,李皓做得得心应手,这才是她的擅长。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态度来做公众的科普知识的传播,给北京政府部门和大众媒体写文章,她希望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北京现在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