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今日热点 | 前11月北京市PM2.5浓度创历史最低

媒体动态

1.前11月北京市PM2.5浓度创历史最低

12月7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发布会,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改革举措及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研究室主任张峰介绍,今年前11个月,全市PM2.5浓度降至52微克/立方米,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北京市持续创新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据了解,北京在全国率先完成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升级,通过覆盖各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高密度PM2.5小微监测网络,以及覆盖各街乡镇的粗颗粒物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空气质量。通过量化数据,推动污染治理更加精细化。同时,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成效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为全球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对于治理燃煤污染,北京市不断改革创新,出台并综合运用补贴、峰谷电价、提高收费标准、严格排放标准、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等政策,实施关停电厂燃煤机组、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淘汰小煤炉、治理民用散煤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压减燃煤。全市燃煤总量已由2012年的2270万吨压减到500万吨以内,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无煤化”。二氧化硫浓度从1998年的12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8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个位数。

为应对机动车污染,北京市创新性地提出“公转铁”,也就是公路运输转铁路运输,这已成为机动车污染防治措施中的“治本”之策。早在2011年,原北京市延庆县环保局等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天有6000辆至7000辆大货车途经北京,严重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和交通安全。随后,在2015年北京市“两会”及2016年全国政协会议农工民主党以党派提案形式提出“公转铁”建议,经国务院有关部门采纳并在更大范围调研后,积极推动实施。2017年10月起,由延庆区进京的6轴及以上重型货车,由日均6000辆左右减少至3000辆左右,环比减少50%,同比减少60%,且10月以后数量保持稳定。

排污许可实行“一证式”管理。2017年6月,北京太阳宫燃气热电有限公司正式获得附有国家统一编码的排污许可证。目前,全市共对53家企业核发了排污许可证,并加强证后管理。张峰表示,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各区摸清了持证单位的“环保家底”,提高了管理效率。未来,北京市将在火电、石化、钢铁等行业的基础上,完成陶瓷、屠宰、淀粉等行业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

2.人民日报:加强预警应急 夯实减排措施

12月8日,《人民日报》10版以《加强预警应急 夯实减排措施》为题报道,11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多次空气重污染过程。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会商,今年冬季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整体偏差。如何更好应对重污染天气?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人士。

研究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降低重污染天气PM2.5峰值浓度。何时开始采取应急管控措施,离不开精准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一般持续3-5天甚至更长,考虑到政府发布预警、企业采取措施分别需要提前24小时,因此,只有预测预报能力达到5-7天,才能确保提前决策,提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说。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华南、西北、东北、西南等六大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预测预报中心已具备未来7-10天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其他5个区域中心基本具备5天预报能力。柴发合建议,要继续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能力建设,实现7-10天预报,省级预报中心要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7天预报,积极开展环境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工作。

预警及时,也需响应措施到位。各地扎实工作,生态环境部门督查到位,应急减排取得实效。北京大学教授胡敏表示,在11月23日到26日这次污染过程发生前,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提示,各地及时发布预警,采取有效措施,初步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约20%左右。与以往类似气象条件下的重污染天气过程相比,此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和污染程度明显减轻。

同一区域内统一预警标准、开展应急联动是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必要举措。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市已统一预警分级标准,明确预警启动和解除、打断判定等具体要求,区域应急联动很有成效。入冬前,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大气污染防治三大重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其中,长三角、汾渭平原方案明确提出,要统一区域应急预警标准,将区域应急联动措施纳入各城市应急预案。柴发合建议,在推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继续完善预警分级标准体系,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应急响应标准。

应对重污染天气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夯实减排措施。柴发合介绍,针对企业应急减排的措施,以前多为提高治污效率、减少生产时长等,无法落实、无法考核。如今已全部改为停产、停生产工序或停装卸运输环节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实施清单化管理,便于督查检查。

应急减排,减哪些保哪些,需要科学判断才能获得最大效益。“从最近情况看,硝酸盐已经取代硫酸盐,成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污染物占比最高的成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这一方面说明散煤、燃煤小锅炉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明确了下一步加大力度减排的方向,应对重污染天气时,要把工业、机动车等的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

“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还远超环境容量,治本之策,还在于常态持续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要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不断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重污染频发问题。

媒体关注

1.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河道水产养殖场全部退出

12月8日,千龙网以《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河道水产养殖场全部退出》为题报道,12月8日上午,记者从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密云水库上游主要河道两侧72家生产型水产养殖场(户),已全部拆除完毕,保水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这一库净水,北京密云区积极探索水库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水库一级保护区和上游主要河道网格化管理,推进“五保水”工作,落实河长制。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全覆盖”“全天候”的水源监管模式。经过“摸清底数、固化证据”“制定方案、动员部署”“依法整治、全面启动”“拆除生产设施、检查验收”4个工作阶段,目前,密云专项治理范围内的72家水产养殖场(户)已基本拆除完毕,其中包括中央、市级环保重点督察的22户,共拆除鱼池623.23亩,配套设置1.91万平方米。

2.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结束

12月10日,《人民日报》14版以《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结束》为题报道,记者日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12月6日,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5个督察组全部完成督察进驻工作。进驻期间,督察组共受理有效举报38133件,合并重复举报后向地方转办37679件。地方已办结26873件,其中,责令整改12240家;立案处罚2991家,罚款21414.36万元;立案侦查186件,行政和刑事拘留88人;约谈1804人,问责2177人。进驻期间,各督察组坚决查处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和“一刀切”等整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经梳理后陆续公开27个典型案例,传导督察压力,推动整改落实。根据督察安排,各督察组已进入督察报告起草和问题案卷梳理阶段,并安排专门人员继续紧盯地方边督边改情况,确保尚未办结的群众举报能够及时查处到位、公开到位、问责到位,确保群众举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