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北京城的另类“倾听者”

北京的声音,是什么?

鸽哨?京剧?汽车轰鸣?夜店舞曲?锅碗瓢盆打击乐……

在张健的耳中,都是,又都不是。种种声音只有一个“模样”——分贝。

在张健的描述下,北京大约是这个样子——

北京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在55分贝以下,但各时段、各地域各有不同。

早高峰,车水马龙的公路上,大概是70分贝上下;晚上回家,地铁里也能达到80余分贝。相比之下,公园里、小区中还算安静,大约有45分贝左右,“跳广场舞的另说。”张健强调着。

四季也可以如此描述,夏季噪声值比较高,因为出门活动的人群多;冬季噪声值较低,因为出门活动的人群少。“春节例外。”张健说,因为燃放烟花爆竹,除夕晚上的噪声值瞬间能达到80至90分贝。

噪声污染和水污染、气污染、固废污染并称四大环境公害。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会暴露在不同程度的噪声当中。张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综合计划室工程师,负责噪声监测和噪声数据分析,倾听,就是他的工作。

干,就要干好

“其实,我以前对声音不是特别敏感,干了这份工作,才开始注意声音。”学环境工程的张健话不多,稳定清晰地吐字中,透露着他的工作原则——干,就要干好。

2013年,张健开始倾听北京,他的耳朵就像个“小雷达”,不分上班下班,只要不睡觉,就一直开启着。

2016年,三环路启用公交车道。张健开车驶上西三环时,发现私家车通行慢了,公交车通行快了。堵车等待时,张健的脸上突然有了笑意,“道路上的噪声好像小了。”

正巧,当时张健在做道路交通噪声分析项目,他调出西三环道路交通监测数据,发现噪声分贝果然下降了。“相比小汽车,公交车这种大型车对噪声的贡献量更大,有了公交专用道,公交车一路畅通,减少了启停环节,噪声明显下降了”,张健说,“可别小看公交车一启一停,这时候噪声可以达到八九十分贝。”

去年有一次,因为第二天要出差,张健带着噪声监测设备坐地铁6号线回家。列车行进,他觉得噪声有些大,顺手拿出设备来检测,“超过80分贝”。张健皱了皱眉头,他看了看四周,乘客都很平静,没有谁觉得异常。“其实,当噪声值超过70分贝,人们说话就会感到困难,身体会不舒服。较强的噪声还会对心血管、睡眠甚至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就连在家做饭,张健的“雷达”都开启着。一天,在厨房,他觉得抽油烟机声音特别吵,而且和平时的声音不太一样。连续听了两天,张健怀疑抽油烟机出故障了。打开一看,果然,一个零部件坏了。

不少亲朋好友遇到噪声问题,也来求助张健。比如有人觉得家楼下住户空调室外机太吵,影响休息,张健会告诉他们可以报警;比如有的人家里装修,换了新隔声窗,想看看效果,张健会帮他检测……

“其实也不是因为我耳朵灵,可能就是关注声音,才能听到一些其他人容易忽略的声音。”张健说。

春节,别人都放假,却是张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2019年春节,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增加了除夕夜爆竹燃放高峰期噪声数据公开任务。张健坚守岗位,紧盯噪声数据,做分析、出报告。

辛苦是辛苦,但张健很开心,因为“限改禁”,春节期间北京的噪声污染断崖式下降。以前五环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春节期间噪声平均70多分贝,今年,五环内禁放,春节噪声只有57.9分贝,“和平时差不多,这真是很不容易。”张健的脸上,写着欣慰。

目前,北京市有90多个噪声自动监测站,拥有我国最大的噪声监测系统,并在全市分布有2000多个手工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网格和500多条道路交通手工监测点。每一天,张健和同事们都在倾听城市,为营造良好的声环境努力着。

张健的心中,还有很多个倾听计划。他想为全北京市的地铁做一个噪声监测,绘制一张全市地铁噪声分贝图,“这样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监测的分贝数据,采取精准的降噪措施。”

张健还想在每个餐厅里放一个大屏幕,实时显示现场噪声分贝数,“这也是给就餐的客人以提示,共同维护安静的环境。”

“美好生活离不开优雅恬静的生活环境,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张健说着,拿起监测设备,又出发了。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