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污染攻坚的探路者

 

 

在污染防治攻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涌现出一批忠诚履职、担当有为、业务过硬、无私奉献的优秀代表。他们有的是坚守一线执法岗位的环保老兵,有的是科研战线上的幕后英雄,还有的是把青春献给环保事业的铿锵玫瑰……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只为让生活更美好,让中国更美丽。他们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最美基层环保人,也是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组织开发全国首款机动车执法APP,

执法效率提高了近10倍,

他是马路上的“另类逆行者”苏学田;

创建覆盖906平方公里的环境网格,

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他是用双脚丈量全区的董国强;

研发高效安全的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

为扬尘精细化管控提供科技支撑,

他是环保科研的拓路人樊守彬。

苏学田:与“脏车”死磕的人

 

穿上军装,他是铁骨铮铮的钢铁战士;脱下军装,他是守护蓝天的环保铁军!11年,苏学田让北京超标排放的“脏车”无处遁形!


2008年苏学田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成为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一名一线执法新兵。2018年5月,北京市发布新一轮的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表明,移动源是北京本地PM2.5的第一大来源,机动车执法力度急需加强。以前的机动车执法工作手段落后,现场人工检查一辆车少则10多分钟,多则20分钟。人工判定检测结果,手写现场录入,数据量大易出错,数据留存不便且不能共享。“大数据时代,我们机动车执法怎么这么落后?”这个疑问经常在苏学田脑海闪现。作为科室负责人之一的他,及时提出利用科技手段武装移动源执法的设想。重任落到了苏学田肩上。他积极开展调研、征集适合移动源执法的好点子。经多方研判,机动车执法APP的雏形应运而生。编制系统方案,积极寻找合作方,他用了无数个不眠夜,指导合作方共同测试、上线、应用、升级、再应用,多达41次,APP成功了!移动源执法实现了从人工判定、人工统计到自动判定、自动上传、自动统计、云存储的跨越式发展,检查数据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条,各种检测数据可以实时进行数据共享和有效分析,效率比之前提高了近10倍,执法APP强力支撑了全市机动车执法检查工作。


有了大数据库,有黑历史的“脏车”再也无处遁形。去年有一辆车一年中被查出超标64次,相当于不到一个星期就被记录一次。对于这类“屡教不改”的超标车辆,APP都会记录在案,成为重点监管对象,执法队员则会入户对车进行复检,直到车辆排放达标为止。2018年,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共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216.8万辆次,立案处罚排放超标车32.5万辆次,处罚量是2016年的32倍。


转业后的11年里,苏学田为了工作拄过拐、上过手术台,甚至错过了妻子的分娩……


但是只要能让北京人拥抱蓝天,让 “脏车”再无处遁形。作为军人苏学田的回答永远是:使命必达!

 

网格化“管理员”董国强

 

提起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监察队副队长董国强,大家就一句话,“这事交给他,放心!”工作24年来,董国强犹如同事们的一颗定心丸,他用创建的覆盖全区906平方公里的环境网格,加上自己的缜密和冷静解决了一个个环境难点问题,为通州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效治理方案。


2016年,通州启动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如何建设全区环境监管这张巨网?作为任务牵头人,董国强冷静思考了当时的局面。彼时,通州全区环境网格化工作还处于萌芽状态,基层乡镇环境机构建设一片空白,想要做出成绩,绝非一日之功。董国强为此做出了周详的计划。他先是到多地进行网格建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后,制定《通州区环境保护网格化实施方案》。同时通过网格化建设下沉基层,为一线乡镇成立专门环境科室,打通了通州区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配合网格化建设,董国强还牵头建设了“通州区投诉举报管理系统”,形成现场反馈等功能于一身的信访调处机制,彻底盘活了通州环境网格化这盘棋。2017年2月,通州区环保网格化综合监管平台开始试运行,全区906平方公里划分1809个网格,460名网格环保监督员全部落入网格内。以环境监察队、各乡镇街道环保科、环保网格监督员为监管主体的三级管理网格逐渐形成,通州真正做到了环境监管全面覆盖。


高密度的监控网格,让污染无处遁形。2018年,通州区细颗粒物日均值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2015年下降40.5%。同年,通州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总结大会上,董国强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先进个人荣誉。覆盖全区906平方公里的环境网格守护了通州的蓝天白云!

 

樊守彬:让尘埃无法落定

 

上千个路段的采样,54个乡镇(街道)的监测……十几年来,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守彬在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的道路上创新前行,带领团队研发出高效安全的“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为扬尘精细化管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直以来,北京道路扬尘一直是困扰北京环境的棘手问题。“主攻”扬尘污染研究的樊守彬决定摸清北京道路积尘负荷的准确数值,为治理提供技术路径。摸清北京道路积尘数值说起来简单,干起来难!2003年至2010年,樊守彬带着课题组成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在车流穿梭、只做了简单安全防护隔离的道路上,拿着吸尘器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刮扫、称量道路上的尘土。8年时间里,他们用坏了几十个吸尘器 、分析了上千组数据,终于摸清了北京道路扬尘的“真面目”。


为了把同事们从危险、低效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2005年至2016年,樊守彬带领团队从科技、精细化管理需求出发,充分汲取环境监测、移动源执法科研经验做法,利用大数据支撑,研制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为了确保操作过程的质保质控和监测数据的精准,测试不同道路环境的积尘情况,他们将实验室搬到了远郊、搬到了路边的帐篷里,有时一住就是20多天,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两年。经年的努力,实现了走航监测范围的由点到面,车辆移动轨迹绘制,轨迹沿途线路扬尘排放浓度值的实时显示等。2017年,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技术成熟并投用。目前走航监测系统测量的数据,已经成为全市道路清扫保洁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为北京扬尘精细化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衡水、德州、开封等6个城市的道路扬尘减排措施实施和控制方案制定,发挥了关键作用。道路积尘负荷监测系统的运用,使樊守彬代表团队自豪地捧回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授予的“环保科技实用创新成果奖”。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