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空调26℃:别阻止你的身体出汗

六民间组织发起的节能行动落幕,主要组织者廖晓义认为节能受百姓关注才有实效

廖晓义说,这次活动使对能源问题的关注真正走入大众生活。资料图片

■关注焦点

9月26日,北京地球村等6家民间环保组织在京召开总结会,宣布“26度空调节能行动”落下帷幕。三个月前,这六家组织在北京联合发起该活动,呼吁政府、企业、居民将空调温度调到26度,不仅可以缓解中国日益紧缺的能源,同时借此反思现代生活方式。

几乎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能源短缺问题,纷纷出台节电措施。

空调开到26度已经成为众多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概念。

26日,记者对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进行了专访。廖晓义说,这次活动的重要成果有两个,一是使对能源问题的关注真正走入大众生活,二是民间环保组织的合作走向更深入、更具体、更专业。

“26度空调节能行动”主要活动

6月26日,启动仪式,倡议夏季用电高峰时期将空调温度调至不低于26度,以节约用电。

7月13日,志愿者骑自行车环城宣传。

7月16日,六家民间组织给10家企业参与者颁奖。

8月22日,空调26度健康讲座。

8月28日,借助歌手王菲北京演唱会开展宣传。

9月4日,借电影《后天》向民众宣传生活方式与天气灾难的关系。

三个月里,该活动共吸引承诺加入“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企业10家,使馆等机构2家;发放宣传品7000余份;参与活动志愿者百余名;表示志愿参加活动并在活动条幅上留下姓名的个人上百人。

越出汗,你应该觉得越高兴

我家里没装空调。有时候我和女儿比赛谁出汗多。

出汗多的人应该觉得高兴,啊,我出汗了。我是在排毒健身养颜了。

新京报:你们最初怎么想起发起“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

廖晓义(以下简称“廖”):组织这次活动要从去年组织的可持续能源记者俱乐部会议讲起。那次会上,汪永晨(著名环保人士)说,我们还是能源记者呢,都九月份了,会场的空调温度还这么低,这不符合人类自然规律。(受他的启发),我们当时提出了一种想法,希望在来年(2004年)呼吁搞个“适度空调”的行动,得到了与会者的响应。

今年6月,地球村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民促会、环境与发展研究所、自然之友、绿家园共同发起了这次活动,并且得到全国四十多家民间组织的呼应。

新京报:您个人为什么要倡议这个活动?

廖:从我个人来讲,很多年前就对空调有看法。用陈佩斯的话讲“空调不是个好东西。”在美国期间,我就落下了对空调的抱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真的很成问题,他们的空调系统全年都不停工,冷气暖气轮流来,这样的结果就是把冬天搞得像夏天,把夏天搞得像冬天一样。

夏天我去商场,我得穿上毛衣,太冷,绝不是行为艺术!

冬天呢,到人家的办公室,不断地脱衣服。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消耗更多的能源,而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的后果是海平面上升,荒漠化扩大。

这种情况,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对身体也造成影响。那里(美国)的孩子,从小在空调房里长大,我很怀疑他们的皮肤还会不会呼吸。到夏天了毛孔张不开,不容易出汗,排泄系统退化。

前两年,有些美国朋友到我们地球村,当时我们这儿没有装空调,他们感觉就很难受,脸憋得通红,却不怎么出汗,看到他们这样,我真的很同情(他们)。这样一代代下去的话,对皮肤的免疫系统、新陈代谢能力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新京报:听说您家里一直没有装空调?

廖:在这方面我不能干涉别人,但至少我自己不用空调。前几年在地球村,没有装空调,最热的时候,我们安慰自己说是做桑拿———自然出汗。出汗可以排毒养颜啊。

在最热的时候,我们宁可搞些弹性工作制。当时,我们这儿有个基本的概念,就是如果你受不了热,就不用谈别的。也许别人会觉得我们做事极端吧。后来有企业给地球村无偿赠送节能空调,大家也很少开。尽量用电扇代替空调,电扇比空调节能至少20倍。

在我的家里没有空调,但有电扇。电扇对我来讲,已经很奢华了。我女儿曾在美国待了几年,刚回来时觉得受不了,慢慢就习惯了。有时候我俩还比赛谁出汗多。出汗多的人应该觉得高兴,啊,我出汗了。我是在排毒健身养颜了。

新京报:作为奥组委的环境顾问,有没有与奥组委谈过“适度空调”的事?

廖:一年前,我作为奥组委的环境顾问参加讨论奥组委签约单位环保指南,和几位环保同行呼吁要把“适度空调”作为签约酒店一个重要的环保指标,我们试图将饭店空调从24度调到25度写进指南中去,当时没能实现。但今年奥组委和几十家饭店签约夏日空调提高一度。这让我们很高兴。

政府这次走在了我们前头

政府的表现非常出色。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联合行动,将会使可持续能源行动更为有效,更深入。

新京报:活动进行了三个月,你觉得效果如何?

廖:客观地讲,三个月来,在我们组织活动过程中,由于NGO(民间组织)自身能力方面的一些不足,活动仍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作为一种提升公民意识的公众活动,具有它很独特的历史意义。

因为,在以前,像能源问题大多停留在政府和专家的圈子里,很难走入大众生活。现在,通过我们民间组织的这次活动,使能源问题从办公桌上走入大众生活,让老百姓觉得能源问题并不仅仅是技术性和政策性的东西。

只有让能源问题走入大众生活,才能把能源政策真正落实为大众具体的行动。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使大众对可持续的能源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而可持续能源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

这次活动中的另外一个成果是,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首次为了一个具体的环保目标,联合行动。可以这么说,通过“26度空调节能行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合作与互助走进一个更深入、更具体、更专业的层面。

新京报:应该说,政府在节能方面今年也起了一个好头,你如何评价它们在今年夏天的表现?

廖:可以这样说,政府的表现非常出色,它们走在了我们前头。我想,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联合行动,将会使可持续能源行动更为有效,更深入吧。

新京报:作为民间环保组织,应该与政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廖:那肯定是一种合作伙伴吧。民间组织的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是推动环境政策出台;第二是帮助政府实施环境政策;第三是对不合适的政策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批评,也叫监督吧,像我们很多民间环保组织早就反对在怒江建坝等活动。

“咱老百姓”的需求需要改变

“咱老百姓的需求”就一定是合理的吗?实际上,“咱老百姓”需要反思的,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它的受害者,更是它的治理者。

新京报:针对全国电荒这个问题,民间组织进行联合行动,对走出电荒有什么益处?

廖:对待能源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供应方的角度出发,说能源怎么不够了,那么我们就挖更多的煤,建更多的坝,从其他的地方调能源来解决供应不平衡的问题,这整个是从供应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态度。前不久电视上的一次节目就可以看到这种思路的影响。面对电荒,主持人只是讲,怎么想办法得到足够的电,怎么“来满足咱老百姓的需求”,也就不想想“咱老百姓的需求”就一定是合理的吗?咱这一代老百姓就有权利来耗尽属于后代的资源吗?为什么咱老百姓的需求本身不可以作出调整呢?电荒怎么造成的,咱老百姓的一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也在作出“贡献”吗?这么多的环境灾难,不也是咱老百姓在里面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吗?不要拿着“咱老百姓”这个词把它意识形态化。说起来“咱老百姓”挺神圣的,(实际上),“咱老百姓”需要反思的,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它的受害者,更是它的治理者。当然,富人负有更多的责任,因为富人消耗更多的资源。

我指的“咱老百姓”不是指弱势群体,而是包括所有的市民。“咱老百姓”这个词本来就是一个市民概念。不低于26度的“适度空调”,就是咱老百姓可以做的。

国内NGO应当加强自身建设

环保的事情,官方已经有人在做,但是非官方的人太少。我肯定要站在人最少的这边。

新京报:从总体上说,我国的NGO是怎么样一个情况?

廖:仅从环保的角度说这个问题,中国这么大,仅有五六十个民间环保组织。在巴西,仅圣保罗一个城市,民间环保组织就有100多个。

但是应该考虑到,中国是个政府主导的社会,能走到这一步,也算是一个变化吧。

新京报:此前,有过文化界人士任职于政府,做了不少文化保护方面的事情。您有没有想过自己也进入官方,做更多的环保方面的官方工作?

廖:现在官方有人做(环保工作),但是非官方的人太少。我肯定要站在人最少的这边。我不是说官方怎么样,其实官方的政策影响挺重要的,但是对社会发展来讲,民间组织的功能和声音也很重要,总得有人做吧。

新京报:那您觉得理想中的中国NGO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廖:首先从生存状态上讲,应该与政府是一种很好的合作伙伴。NGO能否在公民社会中活下来,取决于基金会制度,取决于公民社会对这一组织的认识。当然,从文化上,要能得到更多的公众的支持,不要让公众觉得我们这群人是不可理喻的,而是坚持社会正义、文化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从自身的角度来讲,NGO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建设,成长为有专业化水平、制度化管理更加有成效的专业化机构。

■相关新闻

六民间组织公布调查报告

不足三成市民习惯使用扇子

在“26度空调节能行动”总结会上,六家民间组织公布了一份对于北京市民降温习惯及对调高空调温度态度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习惯使用扇子的人已经不足1/3.同时,北京市民对电力紧张的感受并不强烈。

调查显示,有37.4%的人完全不使用扇子或电扇等传统防暑降温设备,而扇子的使用者中绝大多数也是没有空调的人群。

习惯使用扇子的人已经不足1/3,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更加显著,小于25岁的受访者中有53%的人完全不使用扇子或电扇。

样本中248位经常在办公环境中使用空调的人,办公环境中空调设定的平均温度在22.81摄氏度。其主要原因为,他们认为工作时需要更低的温度来保持清醒和效率。

受访者中仍有近1/3的人反对夏季提高室内温度,尤其是工作环境的室内温度。特别是一些企业的高级雇员,认为提高温度会影响工作效率。

当问及受访者是否感受到中国正面临能源危机时,70%的受访者承认有直接感受,主要是通过汽油价格上涨、夏季拉闸限电等事件体会到的。但是北京市民对电力紧张的感受并不强烈。先后有多名受访者强调北京不缺电,很少拉闸限电。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人在使用空调这样的耗能大件时,并未有意识地控制电能消耗。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郭晓军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