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借他山之石,促精准治霾

最近,一项由150多名中英科学家联合在京开展的中国超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APHH-Beijing) 研究项目发布了最终研究报告。该项目历时5年,主要针对污染来源、成因过程、污染影响,以及控制污染的解决途径等四个方面做了联合研究。报告指出,北京空气质量在过去几年中的显著改善,应归功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带来的污染物减排。

同以往的研究相比,该项目利用新的观测技术和模型对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健康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到目前为止,APHH-Beijing团队发表了超过400篇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提高了人们对空气污染关键成因的认识。虽然观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和2017年,但其独特的研究手段和结论仍然对我们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研究发现,北京市中心主要大气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和黑碳等)的实测排放通量远低于从“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估算的排放量。过去,一个区域的排放量通过空间细化分布的时候,通行的做法是用人口密度做分布,这样就会把污染排放的统计更多集中在市区。实际上,这样的统计并不科学,比如,一些大的工业点源,实际已经远离了市中心,但按照原有的计算模型仍然会把它计算在中心城区。因此,要监测大气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通量,从而支持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实现更加精准治霾。

同时,此次研究表明跨区域传输是北京大气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减少长距离输送到北京的黑碳,有可能抑制气溶胶—气象反馈机制,并缩短霾的持续时间或降低霾的严重程度。因此,报告提出,目前阶段北京市中心以外地区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 挥发性有机物和黑碳)的减排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最有效。这样的话语听起来很费解,实际上翻译成我们的语言体系就是——北京要改善空气质量必须要抓联防联控,甚至时间往后延,联防联控的作用会显得越来越突出。

报告还揭示了以往治霾中重视得还不够的一些问题,比如氨是PM2.5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之一,研究显示,北京市区氨浓度很高。如果华北平原大气中氨排放减少20%,那么PM2.5浓度可降低5~11%。因此,控制氨排放是进一步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需要确定和减少城市氨排放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项目一大特色就是是以实用采样分析为主,模型分析为辅。通过两次大型综合现场观测实验,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同时收集了一整套高时空分辨率的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成分、气象条件等信息,如此丰富的数据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污染物的特征、形成过程和来源,更迅速地寻找到一条有效治理雾霾的捷径。

当然,任何研究都是有其局限性的,这个报告截止的采样时间是几年前。近几年北京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空前,蓝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不断治理后剩下的污染源的构成,也在随着变化。因此,几年前的监测数据跟现在的结果并不能完全等同。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正视并理智思考当前的大气治理问题,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营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频道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