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王自新:为梦想不休不止

王自新,全国唯一有专业执照进行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民营企业家。十几年间,他从一名纯粹的商人转变为一名纯粹的环保志愿者;他从一个百万富翁变得一贫如洗。做废旧电池回收之始,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人支持……王自新有的只是一种狂热的执着,在现实的怪圈里他像堂吉诃德一样左冲右杀,他不计较结果,只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中国废旧电池污染得到根治。

1997年,社会上有关废电池危害的广泛宣传吸引了这个建材商人。无独有偶,1999年的一天,正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查阅资料的王自新偶然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废旧电池回收无法处理的文章。为什么不能回收处理?带着这样的疑问,王自新开始了半年多的市场调研,他联合国内最早研究废旧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的专家们,提出了电池从生产到回收利用的“产业链”解决方案,废电池产业化是我国解决废旧电池问题根本之路,即宣传、回收、处理、产业政策几个环节,在公开、公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产业政策为依托,以经济利益为润滑剂,使产业链条高速运转从而建立科学化、专业化、有序化的市场格局。

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王自新规划了一个“五年计划”:通过建立全国第一个废旧电池处理厂带动回收工作的开展,使全国废旧电池产业链的雏形建立起来,解决全国15%的废电池问题。

那就干吧!还等什么?怀着开辟一个新兴产业的理想,王自新在北京成立了废旧电池回收中心,开通了热线,组织了回收宣传服务队,举办了电池知识巡回展览……

2000年年底,王自新开始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在河北易县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了第一个年处理量为3000吨的废旧电池处理厂。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是在冒险,而且危险系数越来越大。”

来自各方面的信号都不妙,比如,当厂房建成机器设备也调试完毕的时候,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面前:工艺过程将会产生31%的废水排放,有可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易水河造成污染,项目迟迟未得到河北省有关部门的批准。与此同时,回收体系的不足,造成了“无米下锅”。尽管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但回收的数量很有限。处理厂一年要“吃掉”3000吨废电池,可最近3年在北京也就回收了几十吨。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从来都是不赚钱的,一些国家为鼓励企业回收,采取了补贴政策,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补贴。

终于这个废电池处理厂因湿法工艺过程中存在废水排放问题而被迫夭折。

“毫不夸张地说,我已倾家荡产。”回忆起骤然坠入贫困的瞬间,王自新的声音却没有一丝颤音。

这标志着王自新此次创业的彻底失败,当时投入的500多万元转眼之间变成了5.6万元。他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决择,继续干还是放弃?在这条看不到方向的路上,同样没有颤抖的,是他的信念:“只要技术到位,废旧电池处理产业一定是朝阳产业。”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厂生产的电池有相当多的是假冒伪劣的高汞产品,即使早在2006年实现了无汞化,但2006年之前生产的电池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光2003年电池生产就达180万节!”“从资源利用的角度上看,每节电池中含有22%的锌、26%的锰、17%的铁,那么3000吨废旧电池可以回收杂锌锭141吨、冶金二氧化锰300吨、铁皮260吨、电解锌181吨、电解二氧化锰340吨,价值相当于国家开发两个中型矿山的费用,更何况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如果不处理就扔了,等于每年白白地把这些有用原料都扔了啊。”王自新如数家珍一样给记者算出废旧电池的每一笔环保账。

10年来,他在北京市建立电池回收点400余个,他累计回收废旧电池达400万节,足足有80吨重!

2003年,王自新又组建了专业化的“绿色之星”废电池志愿者服务队。先后有学生、机关干部等5000多人参加,迄今还有6000多名志愿者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王自新经常带着这支服务队走街串巷,在北京的各个社区和单位进行电池知识普及和废旧电池巡回展。从2001年开始,他不定期的举行废旧电池巡回展,参观人数累计近10多万人次。他利用自己家中的电话开辟了两条废旧电池回收咨询热线,现已接到1万多个热线电话。同时,他还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历时9个月的“废旧电池调查服务月”活动,活动结束后他总结起草了《北京市电池消费及回收处理情况调查报告》,为今后北京市废旧电池科学化管理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数据……

在北京市丰台区新宫村221号院,从一扇写着“参与环保举手之劳,请善待您手中的每一节废旧电池”字样的绿铁门中,人们可以经常看到有一个人推着一辆印有标语的绿色小三轮出入,这个人就是王自新。他经常是空着车子出门,然后装着满满一车废旧电池回来。

据王自新介绍,“绿色之星”废旧电池志愿者服务队在北京开展了“点、线、面”计划,即:在全市有条件学校、社区、单位建立专业废电池回收点。通过组建“废旧电池回收直通车”队伍,通过专业化回收点、志愿者与普通消费者之间形成一条线,以区域性回收点为中心,以回收点、志愿者与普通消费者连线为半径,以“废旧电池回收直通车”为纽带,通过面面覆盖,最终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

“力争为破解我国的废旧电池回收处理难的局面,我要摸索出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王自新说。

然后,王自新又回过头去总结自己创业伊始失败的教训,他认识到原来的“湿法电解”技术存在二次污染。于是,王自新潜心钻研,又自主开发了真空热解处理废旧电池设备。据了解,目前这项技术已取得专利。

为了筹措资金,王自新卖掉了公司唯一的车,但是仍显得杯水车薪。几年来,王自新把全部精力和所剩不多的资金都花在了研制废旧电池的处理技术上。他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仅靠妻子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2005年,王自新咬咬牙借来8万元,委托一家技术比较领先的公司设计了废旧电池真空处理器。设备顺利制造出来后,又因为没有资金建立处理厂,只好暂时放在他表妹的农家院里。最终,这项可以完全实现无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却因为资金匮乏而难以摆脱“雨打日晒”的命运。

让王自新欣慰的是,占地2000平方米的废旧电池存储与分拣车间已经建成,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评估及申报中。王自新介绍说,建成后的环保车间将实现电池的自动分拣和分类储存,实现废旧电池的专业化包装、封存和库房管理的模式。

无论是回收、处理、分拣等各个环节,王自新都在积极努力,力求以一已之力寻求破解废旧电池污染之困。正如他所说:“我只是为了根治废旧电池的理想在奋斗,它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