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东部地区遭遇严重空气污染,灰霾覆盖七分之一的国土。两会上,雾霾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焦点。四川蓝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铿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等全国政协委员均拿出了“治霾提案”。在本报与凤凰网合作的栏目《全民相对论》中,香港理工大学环境科技及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顺诚也提出了驱霾“药方”。 这些委员和专家认为,针对雾霾的严峻形势,除了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应立法或修订相关法律,对污染
空气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和追责力度。
“政府要拿出全中国治理酒驾的力度,坚决地去治雾霾。”杨铿说。
“雾霾形成机制不同,应对症下药”
潇湘晨报:雾霾治理的一个困难,是污染源尚存争议。关于雾霾的根源,你有什么看法?
李顺诚:很多人把雾霾等同于PM2.5,PM2.5跟雾霾的关系的确相当重要,但PM2.5的形成是有很多前期物的。机动车尾气、电厂烟气、烟花爆竹的排放物,都对PM2.5产生影响。
刘振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直燃煤比重过高,是引发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大气主要污染物中,80%的二氧化硫、60%的氮氧化物、50%的细颗粒物来源于煤炭燃烧,而燃煤排放当中近一半源自直燃煤。这种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严重破坏空气质量。
杨铿: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在时隔7年后被洛杉矶环保部门证实,85%的雾霾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国内雾霾的形成机制也大体相近。
潇湘晨报:中国治理雾霾下了很大力气,但为什么至今成效不大?
李顺诚:根据香港理工大学跟中国科学院对全国14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物的监测结果,14个城市的PM2.5的成分是很不相同的,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前期物的构成不同。而这些前期物的差异却跟各地的自然、气候、经济环境有关,电厂的分布、机动车的数量等都会影响霾的形成机制。总的来说,雾霾污染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所以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控制。
刘振亚:当前严重的雾霾问题,本质上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能源发展方式的“后天失调”这一对矛盾的长期积累和集中暴露。我国煤炭资源近80%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而75%左右的煤电装机分布在东中部。能源供应长期以煤电就地平衡为主,东中部地区环境不堪重负,已经难以为继。如不尽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将更加严峻,现在的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
“公布降霾时间表,纳入政绩考核”
潇湘晨报:你对从根源上治理雾霾、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有什么建议?
刘振亚:治霾的出路是能源调结构,重点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我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大风电、大核电、大水电,集中生产,用特高压输送到内地。北京周围的电厂不发电或少发电,在煤炭原产地直接发电,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
杨铿:现在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环保部进行过测算,如果改用国五标准的汽柴油,尾气中的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将减少10%。现在有15个城市已经率先开始供应国五标准燃油了,我建议加快国五标准推进速度,2014年内在全国重点城市全面实施国五标准。
潇湘晨报:今年地方两会,有多个省份和城市都提出了治霾时间表,您怎么看待各地立的“军令状”?
刘振亚:要按照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切实加强以雾霾治理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我们测算,如果以2013年为底数,清洁能源使用年均增长12%,到2015年,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将超过50%。
杨铿:我建议以2020年实现全国空气质量达标为目标,公布各城市的降霾时间表,纳入政府政绩考核。
“建议修法加大处罚和追责力度”
潇湘晨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但有专家认为,光有计划还不够,得写入法律并严格执行,你认为立法会有效吗?
李顺诚:立法是迫切而有效的决策。美国从1970年代到2000年的三十年时间里,以制订了清洁空气法为转折,其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全部都是下降的,这就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启发,说明中国也有机会达到这种效果。
杨铿:当务之急,我建议立即修订《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违规排放、超标排放的企业,提高处罚金额上限;对重大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同时要坚决避免“边罚边污染、罚完继续污染”的现象。我认为,政府要拿出全中国治理酒驾的力度,坚决地去治雾霾。
回顾治霾这一年
“雾霾”一词,在2013年高调闯进了人们的生活。
2013年年初,北京第一场雾霾“如期而至”,《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正式公布不到半个月便首次紧急启动。这一年,“雾霾”不再是首都特供,而是成为全国各地大气状况的常态,1月份的4次雾霾过程笼罩了30个省(区、市)。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3年,“猪嘴口罩”成为淘宝上销量增幅最大的品类;“全国空气污染指数”手机软件成为APP商店总榜中下载量飚涨最快的软件;各地也纷纷制定或启动空气污染应急方案。
多轮雾霾的侵袭,对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形成紧迫的倒逼之势。2013年全国两会上,“雾霾”一跃成为委员代表向政府问责的高频词汇,防控和治理大气污染,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迫。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为实现这一目标,《行动计划》还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被媒体称为“大气十条”。之后,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分解梳理了近期需要完成的22项政策措施,包括6条能源结构调整政策、10项环境经济政策及6个方面的管理政策。
2013年10月,由六省份七部委协作联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北京实质性启动,这是贯彻《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建立生态文明机制纳入了改革决议,试图建立起严格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
2014年1月,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雾霾成了2014年地方两会热词。
2014年2月,在严重雾霾天气下,习近平考察北京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雾霾仍旧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李克强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记者张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