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亚洲地区排放的污染物正在助长北太平洋的强风暴,而北太平洋风暴轨迹会影响北半球的气候。
据美联社报道,2月27号出版的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登了德州农机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一个科研小组的文章。其中指出,卫星监测显示,燃煤产生的细微颗粒物近几十年在亚洲地区有所增加。而该小组对1984到2005年间的污染和云层作了研究后认为,颗粒物的增加增强了云层的上升气流,因此产生了更多的强暴风雨。
通过对比1981-1994和1994-2005两个阶段,他们发现在第二阶段中对流云层增加了20%-50%。他们指出,太平洋风暴轨迹在全球大气环流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并警告说,这样的天气模式对气候会有显著影响。科研人员指出:“加强的太平洋冬季风暴对气候有显著的影响,更加猛烈的太平洋强风暴路径能够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对两级地区的变暖造成潜在的威胁。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能源部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资助的。
发表在同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另一篇报道中,研究人员称,在保护臭氧层的同时,臭氧消耗物质的减少也在减缓着全球变暖的速度。1987年《蒙特利尔公约》的签署要求各国减少了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排放。荷兰环境评价部(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的科学家古斯·凡德尔(Guus J. M. Velders)的研究显示,这些臭氧层破坏物质也会造成全球变暖,因此它们的减少也减缓了全球变暖。他们估计,减少的臭氧层破坏物质所能聚集的热量相当于二氧化碳10年的集热量。美国环保局、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和杜邦公司支持了凡德尔的研究。(王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