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交通运输已成为亚洲城市空气重要的污染源。记者从日前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举行的“2006更好的空气质量”大会上了解到,为了有效减少交通产生的污染,采用快速公交系统、对城市拥堵路段收费等新型城市交通措施正成为亚洲城市管理者关注的热点。
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BRT(BusRapid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对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政策研究员NaokoMatsumoto表示,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BRT可以减少机动车的大量使用,从而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BRT的建设成本约为每公里100万~1500万美元,比建设轨道交通系统每公里5000万~2亿美元的成本更低;研究显示,大量的BRT项目减少了城市污染物排放;CDM(清洁发展机制)委员会已从2006年7月开始同意BRT作为一种清洁机制项目。
据介绍,世界上第一个广泛使用BRT的城市是巴西的库里提巴。在20世纪70年代,BRT在北美和南美洲的城市都得到了发展,如美国的匹兹堡等。90年代则进一步发展,如厄瓜多尔的基多、美国的洛杉矶和哥伦比亚的波哥大等。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BRT系统。而在亚洲,21世纪以前只有日本的名古屋、中国的台北和昆明等几个城市使用了BRT。从2004年开始,亚洲城市的BRT得到了较快发展。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韩国的首尔、中国的北京等都开始建设BRT,而这些线路还在不断扩展和升级之中。
BRT的建设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体化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解少数交通走廊交通压力,与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架构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新的客流增长方向、引导土地利用,以形成新的城市格局;由于城市政府财政压力,作为轨道交通的外围延线或过渡阶段,或者高速公路的代建形式;改善城市环境,实现旧城保护等。
中国北京、杭州、济南等城市目前已经相继建立了BRT系统。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何东全博士认为,BRT可以提高城市公交运输服务能力,以解决城市运输问题;BRT是中国可持续交通的良好开端,中国已经到了开辟BRT的时代。但他也同时表示,国家鼓励政策、各部门协调机制、项目整体优化设计,以及相关能力建设对于更好发展BRT十分必要。
国际运输与发展政策中心Terima Kasih在介绍拉美国家30多年BRT的建设经验时也表示,BRT建设时也可能会存在一定阻力。对此,城市在选择BRT系统建设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比如,BRT建设项目投资、规划设计用地等问题。而迫于政治压力,要求停止专用车道用途、重新开放BRT车道的现象也曾经出现。
道路收费用于发展公共交通
燃油消耗量的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2005年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一年,而交通运输是其主要的贡献者。国际运输与发展政策中心交通部主任Michael Replogle说,规定道路和地区价格、对拥堵路段进行收费等价格机制可以减少交通堵塞、减轻空气污染和节约燃油消耗。而从道路中收取的费用还能更有力地支持公共交通发展。
为了给亚洲城市提供更加有效的经验,MichaelReplogle介绍了欧美一些城市为了改善道路拥堵、减少空气污染而实施的道路收费经验。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交通流量大,道路堵塞状况时有发生。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斯德哥尔摩在城区实行了收费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交通流量全面减少了1/4;排队等候时间减少了30~50%;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14%。其中,城市中心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0~14%,郊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3%。
拥堵路段收费措施改善了公共交通、减少了拥堵、提高了通行速度。斯德哥尔摩在这一措施实施之初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率仅为31%,反对率为62%;而措施实施6个月以后,支持率上升到52%,反对率下降到40%。
其他一些城市在实施道路或地区收费措施后,同样取得了显著效果:挪威的奥斯陆把收入的20%用于发展公共交通,已有50%的人口外迁居住在收费区以外的地区;美国纽约和新泽西间的桥渡,通行费用2000年开始从原来的4美元提高到5美元后,高峰时期的流量减少了7%,公共交通使用量增长了20%,财政收入增长了4亿美元,并更好地支持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新加坡是在亚洲成功实施拥堵路段收费的典范。新加坡道路交通收费专家EddieLim说,为了更好实施道路收费制度,新加坡当地99%以上的汽车都装备了电子道路收费计价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车型的收费标准也不相同。而道路收费价格会根据车流量速度的提高或减慢每3个月对收费价格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快。目前,新加坡公共交通的使用率为63%,而其目标将达到75%。
对于考虑实施道路收费制度的亚洲城市,MichaelReplogle建议,成本效益、公众接受度、技术可行性是道路收费制度的三大要点。城市实施道路收费制度可以缓解交通堵塞、提高财政收入、减轻环境污染。但在实施之前,应该广泛吸取国际上其他城市的相关经验逐步实施,以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