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0月21日电(记者朱国亮 王衡)今年秋收已近尾声,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焦村乡洪洞张村没有出现以往废旧农膜“围村现象”,整个村庄干净而整洁。
在中国西北旱作农业区,秋收过后,往往有大量废旧农膜被随意弃置,在整个冬季,凛冽的寒风将残破的农膜吹得四处“游荡”,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谷沟壑、树上水下,处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地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甘肃省中东部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日前,这个省农牧部门在庆阳市召开现场会,推广庆阳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做法,以期治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
在政府扶持下,庆阳市宁县设立了一家塑料编织企业,可对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并建立了一个延伸到村的回收体系。尽管投产没几个月,但到9月底已回收加工废旧农膜1960吨,占全县废旧农膜总量的70%。
“有了这个回收体系,村民不再乱扔塑料薄膜,街道和农田干净多了。”洪洞张村村支部书记张鸿谋说,他同时兼任本村新建的物业管理站站长。
洪洞张村物业管理站是当地废旧农膜回收链条的最下端,回收的废旧农膜,被送往乡镇上的收购站;收购站进行初步加工,制作成塑料颗粒;最后运送到链条顶点——生产企业,加工成编织袋、PVC管等产品。
农膜分为地膜和棚膜,具有集雨、保墒、增温、增光等作用,能有效提高作物耐旱能力和粮食单产,因而在中国许多农业地区,尤其是北方旱作农业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甘肃省是农膜使用大省,这个省近年大规模推广一项新的增粮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最大特点就是用地膜将整块田地全覆盖,从而达到收集雨水,抑制水分蒸发的目的。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介绍,2010年,甘肃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48万亩,2011年还将继续维持1000万亩的推广面积。
在甘肃,人们将这一技术称为“白色变革”,然而它的副作用——“白色污染”也日益凸显。据甘肃省农牧厅统计,目前甘肃省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总共达1800万亩,另外还有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00万亩,年农膜用量超过10万吨。
“处理这些废旧地膜是一个麻烦事,烧了有怪味,扔掉又吹得到处都是。”在甘肃白银市会宁县,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农民说,“收拾起来卖钱,一家一户量太少,价格低,不划算,也没人收。”
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玉辉说,农民将农用膜焚烧、掩埋、弃置都无法消除其危害,焚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等;随意弃置,会造成视觉污染;掩埋,又不易降解,令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甘肃省决定尝试推广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体系,今年计划筹集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及治理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扶持、奖励。
甘肃省农牧厅科技教育处处长陈士辉说,去年中国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是建设循环农业不可或缺的部分。
甘肃省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提高到80%。甘肃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泽巴足说,为实现这一目标,甘肃省力争两三年内在重点用膜地区,扶持建立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企业。
庆阳市已在甘肃省率先展开行动。庆阳市常务副市长李银介绍,庆阳市今年已建成8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已回收利用废旧农膜8200吨,占总量的58%。
在庆阳,一些农民还成立了专门回收废旧农膜的合作社。庆阳市宁县焦村乡西里村的绿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的组织,这个今年5月份才成立的合作社,现在有社员56名。社员收集的废旧农膜,可以直接兑换成现金,也可以兑换新膜或化肥等农资。
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定军认为,在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同时,还应对相关科研加大投入,促进一些先进的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和转化。
在中国,一些地区还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应对废旧农膜形成的“白色污染”。不过,由于费用高或使用不方便,推广面积还不大。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