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0月25日电(记者 梁彩恒) 周启明大爷今年70岁,有三个儿子,在做了农民、绿化工人等多种工作后,他如今守在鱼塘边,看鱼,每个月有1000元收入。他的日子过得还可以:“早上喝一盅,晚上喝一盅”,他说的时候,表情有些自在。
周大爷守得这个鱼塘有2800多亩,“一年产鱼20多万斤,螃蟹1万多斤,虾1万多斤”,收入按今年的行情,有200-300万元,“几户人家一起承包的,我家儿子是小股”,周大爷说。银鱼、紫蟹、芦苇草,可是天津七里海传统的“三大宝”。
这个给周大爷带来晚年安详的鱼塘在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今年5月份,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调整申请已经国务院批准,总面积由99000公顷调整至35913公顷,缩水近三分之一。
“这个调整是实事求是勘察核实的结果”,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周楠说,“以前的保护区范围,在划定的时候没有做调查核实,就划了一个圈,把上百万人口都划到里面去了,甚至还有地级市在里面,不但不合理,管理起来也不方便。辖区内的县医院,就算做个扩建规划,也要找管理处来批,很荒谬”。
中国的很多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在划定的时候因为是抢救性保护,来不及进行科学规划,主管部门就匆忙主观圈定,给后来的保护造成不少问题。
七里海湿地的权属问题,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目前,七里海核心区的土地都属于当地农民的集体所有制土地,这片湿地是附近村庄居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如何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成为执法人员面对的首要问题。“但是,保护区内的一切活动不能改变湿地的地形地貌,不能改变湿地的自然属性,这是执法的底线。每年制止破坏保护区的案件就有100多起,从立案处理案件多年来累计也有几十起。”
周楠说,作为保护处专职管理部门,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不受破坏是其主要职责。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些规定难以执行。比如《中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七里海湿地核心保护区内严禁任何人进入,更不允许搞商业旅游开发,但目前保护区内的湿地都是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无法限制农民开展这些经营活动。另外,七里海是开放性的区域,缓冲区内还坐落着数个村庄,因此要控制游人进入核心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些执法的障碍归结到一点,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权属问题。这这些土地包括周大爷看守的鱼塘,这还是很多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
据介绍,七里海是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世界三大著名古海岸之一,作为一部活的海陆变迁史,七里海畔俵口村南拥有一片距今6700年至1800年的牡蛎滩,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为壮观、排序清晰、密集程度高、保存完好的古牡蛎堆积体。其牡蛎个体硕大,壳体长30至45厘米,最长的为70厘米,宽10至15厘米,厚6至7厘米,一般的牡蛎壳有20多层,最多的达45层。牡蛎滩是黄河三角洲阶段性向海洋推进造陆的珍贵自然遗迹,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追溯我市及我国东部沿海的海陆变迁、研究第四纪地质以及古海岸带生态环境,包括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平面变化及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内外专家研究,七里海牡蛎滩的完整性、清晰性和典型性在国际上罕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自然遗产。牡蛎滩的规模、剖面层厚、清晰度、壳体长度堪称世界奇观,而且真实记录了天津古海岸的演变历程,对于追索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天津及我国东部沿海的海陆变迁,研究国家海洋、第四纪地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包括古气候、古生物、古环境等大量自然信息,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展示古海岸的魅力,七里海将投资2亿元建设一座牡蛎滩展馆,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国际合作研究与科考和旅游基地。展馆预计年内开工建设。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