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淼、景色优美的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正在一点点分裂成小的湖泊群。曾经有人预言,青海湖可能会变成另一个罗布泊,这并非杞人忧天。几天前,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遥感卫星照片显示,在青海湖东北面,又一个将近百平方公里面积的湖泊已基本从青海湖分离出来。 三十年来不断分裂 “青海湖不是从现在才开始有分裂的现象的,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三十年来青海湖一直在不断分裂。”2月20日下午,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工程师徐惟新告诉记者,这次从传回的遥感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青海湖的北部已有3个面积较大的湖泊和几个小湖泊。 徐惟新告诉记者,青海湖的东南部和南部各有一个小湖泊,分别名叫沙岛湖和海晏湖,都是这几年渐渐分离出来的,两湖从卫星影像图上看,有点像青海湖的两个大眼睛。而这两个子湖在1976年的卫星影像图上是完全看不到的。最近新形成的这个湖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卫星照片上还只是一片小小的水域,但随着一条沙堤逐渐从海湾口的水底隆起,逐年变粗变长,在2000年的遥感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这条沙堤把这两片小水域和大湖泊间阻断的距离不过百米。今年2月12日最新的卫星照片上,已经看不到原来连接大小湖泊之间的那条窄窄的水道了。大小湖泊间有了距离,所有湖泊群的位置清晰可辨。 据徐惟新介绍,相对于青海湖的形成来看,青海湖分裂的变化是很快的。中科院盐湖研究所所长马海州告诉记者,青海湖历来变化复杂,五万年前青海湖的水位大约比现在高80米,一万年前青海湖还曾经完全干涸过,所以尚且年轻的青海湖的水位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变化的规律人们还难以完全掌握。 气候干暖导致分裂 马海州分析认为,青海湖水位下降主要是由于长期气候干暖造成的,人为活动对青海湖水位下降没有明显影响。 马海州说,青海湖水位下降受控于大气环流,主要是由于长期气候干暖,造成湖面蒸发,耗水量大于入湖补给水量造成的。青海湖入湖补给量由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湖面降水三部分组成;耗水量由湖面蒸发量、人为耗水和湖区潜水蒸发量三部分组成。在这个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区,干旱化气候是这一区域的主要天气特征。干旱气候导致降水减少,温暖气候加剧水分蒸发,因此,气候干旱化是导致青海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湖区的气候干旱化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之后,以冷干和暖干为主的气候特征在这一区域长期延续和发展造成的。 此外,另一个导致湖泊分裂的原因是沙化。湖水干了,沙堤被风一吹就向前移动,又把海湾口堵上,这样逐渐分离出新的湖泊。 鸟岛将成历史名词 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土地沙化导致鸟岛周围满目黄沙;大量的草地被开垦导致草场退化;河水干涸导致每年有大量青海湖的产卵湟鱼被困死在河道中;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数量正在减少。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陈桂琛教授坦言:如果任由生态环境恶化下去,用不了40年,湖区的沙漠化面积将达1300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将进一步缩小,青海湖畔的鸟岛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这对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盐湖研究所所长马海州说,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水禽鸟类栖息、繁衍的理想环境。科学治理青海湖已迫在眉睫,弄清水位下降的成因,将对保护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治理环境迫在眉睫 环境如此恶化,几百年后,子孙后代还能看到青海湖的美景吗?有关专家认为,治理青海湖的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有意识就要有行动。记者从青海省渔政总局了解到,从2001年起,第四次封湖育鱼的计划一直开展非常成功。封湖的10年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售湟鱼及其制品。这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为捕杀给湟鱼带来的灾难。 同时,环湖州县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也开展了防治沙化、草场恢复、减畜育草、河流治理等工程,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作为生态大省,青海湖的治理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根据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全面恢复青海湖生态要用30年时间。其中明确规定,青海湖区要实施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天然草地恢复等10项建设工程,治理范围涉及到3个州、4个县共23个乡。本报实习记者 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