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夫: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省环保形象大使,现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主要作品:生态系列长篇有《黑雪》、《毒吻》、《天猎》、《地猎》等,环保纪实长篇有《中国档案》、《黄河追踪》、《怒语长江》等,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哲夫文集》十卷本。2003年《哲夫文选》十卷本由美国强磊出版社出版。2006推出60万字的全景式反映中国林业生态状况的长篇纪实《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被国家林业局评选为中国“2006年生态文化十件大事”之一。
世上总有些事是无心插柳柳成荫。1975年,20岁的哲夫在雁北地委李林创作组工作期间,写了一部小说叫做《啊……》。写完后一位叫冯伟的朋友给他义务手抄了两大本,送给朋友们传阅,一时流传开去,便到了1976年,当时百废待兴,出版社刚恢复,无意间这部手稿传到了大同市文联一位名叫黎军的老文艺工作者手中,大为赞赏,就转寄给山西省人民出版社。也许是天道酬勤,也许是贵人相助,出版社看到哲夫的手稿后惊喜不已,立刻联系到他,希望出版这本书。
出版了《啊……》之后,哲夫开始小有名气。1982年,他的剧本《山林的女儿》被宁夏电视台看中拍成了电视剧。正是因为这次机缘巧合,让哲夫从此与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哲夫之前从没有去过东北,又恰逢《山林的女儿》需要找一处外景地,于是剧组特地带着他来到了广袤的长白山、大兴安岭。哲夫原以为会看到一座浓密的绿色宝库,林莽苍苍,遍地都是野山参,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参天大树早已被砍得寥若晨星,只有一些小树和木头桩子寂寥地杵在这片大地上,悲愤地诉说着什么。当地的林业工人告诉他,过去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树木、草皮、灌木、藤蔓罗织得密密匝匝,人根本进不去,想伐木得先在其间硬生生撕开一个口子,才能扎下营盘,再逐步向四下扩张;那时候的森林茂密得像一堵墙连人都钻不进去,是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宝库,但是现在从驻地到伐木场,工人们每天要坐卡车翻山越岭走七八个小时的路程。
哲夫说,大概就是那个时候,他开始思考,开始警醒,逐渐萌发了环境意识,一些小说的创作也开始围绕着环保题材展开。
1987年,哲夫开始了他成为一名环保作家的绿色之旅。在此后的10年中,哲夫凭借小说《黑雪》、《毒吻》、《天猎》、《地猎》等享誉全国。在这些作品里,哲夫的环保理念也贯穿并渐进到他的创作生涯中。《黑雪》描述的是千年煤城下了一场黑雪的故事。《毒吻》中人类被看作是一个毒孩子,在亲吻自然的同时也毒害了自然。《天猎》中发出“猎天者必被天猎”的警告,人类必须遏制自己无限的欲求,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这些小说无一例外地从生态角度对人类发出警告:是人类自身的不洁,造成了自然生态世界的破坏和污染。哲夫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像爱护眼球一样爱护它。
从1987年至1997年,哲夫以惊人的勤奋与爆发力,从生态视角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困境。9部逾300万言的长篇小说,得出的结论是:造成自然生态恶化的正是人类本身,惟一的出路只有人类警醒自救。哲夫的作品中渗透了一种人类意识和生命意识,实现着对人类社会的善意的黑色批判,即对人类的生存处境坦诚相告,直言规劝。
也许因为小说毕竟是虚构的、天马行空的,许多人无法触及到故事情节背后的东西。哲夫不希望人们在看完小说后一笑而过,随即将故事抛之脑后,而且随着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他决定由小说创作转向纪实写作。在他看来,纪实文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白纸黑字,直击问题的要害。因此1997年,他转而做起了生态报告文学。然而环保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效益,以前他写的生态小说很火,但是真正从事生态纪实文学后,稿费却从千字千元落到千字几十元,过去许多人排队约稿到如今的写稿等人来约,哲夫体会到什么叫做“落差”。但他却始终放不下那支沉甸甸的笔。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他不断创作出了长篇生态纪实文学。10年间,他已经从一位小说家渐进为挥舞着生态纪实文学绿旗的环保者。
哲夫说:"我有些悲观。但再悲观,事还是要做。这是你自己的国,自己的家,你不做谁做?做环保太难了,所以绝对是需要激情的。"
2006年,哲夫再度重磅出击,推出了一部60万字的生态纪实文学《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写完《世纪之痒》后,哲夫又一头扎进了吕梁山,在山西某县待了一整年。在2007来临的时候,他完成了辛苦一年的大作《执政能力》。对这部发端于环保,而超越于环保的作品,他将之定位为中国首部政论体纪实文学。
“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在时若不思,思时已不在。”这首点化而来的小诗透露了哲夫的环保初衷或曰生态情结,他说:“人类是智慧的生物,存在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在自然环境还完好的时候你一定要关爱它们,关爱它们就是关爱自己,大千世界是个精密有机互相依存的整体,它们的存在将决定人类自身的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