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京朝阳区让百姓抬眼见绿身在园中

2023年10月07日 来源:京环之声

城市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

物种多样化


“上午在798看展,下午去三里屯喝茶,晚上到亮马河坐船,还去蓝色港湾逛了街,可谓处处皆美景,我们在北京的第一天就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近日,从外地来北京旅游的李先生与梁女士情不自禁地讲述着他们初到北京的感受。

李先生与梁女士所走的线路只是北京市朝阳区近年来开展疏解整治后的一小部分街区。如今的朝阳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持续开展规划建绿等造林绿化工作

“把城市建在公园中,绿色是送给群众最美的礼物。”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机关党委书记张兆泉说。

近年来,朝阳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把“城市建在公园中”,持续开展规划建绿、留白增绿等造林绿化工作,用绿色织补公共空间,不断实现生态扩容。通过建公园、修绿道、拆围栏、连水系,实现公园与城市景观融合、河流与湖泊贯通,打通整个城市生态空间,增绿扩容打造绿色空间格局。

全区新建改造大、中、小、微公园绿地148处,构建了“大、中、小、微”四级公园体系。在公园绿地缺乏的街道,以“疏整促”为契机,通过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建设高品质口袋公园和街区公园,让绿色拥城、碧翠融城,让百姓抬眼见绿、身在园中。截至2022年,朝阳区人均绿地面积达46.61平方米,高于北京市42.6平方米的人均水平。全区城市绿地面积达1.6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6400公顷,均居全市第一。

以绿串城、绿城一体,截至目前,朝阳区已建成绿道总长度270公里,规划总长度达415公里。朝阳区北部绿道将20个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串珠成链”,服务辐射了周边11个街乡、54个社区的居民。望京绿道连通滨水绿廊和慢行系统,全线串接大望京公园、北小河公园等多个大中小绿地,释放休闲活力空间。“亲水”绿道、“野趣”绿道、“国际”绿道等不同类型的绿道实现了“一条绿道观朝阳”。

此外,朝阳区着力构建“全民共享、全时开放、全域连通”的公园开放格局,不断营造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在43处公园试点拆除围栏、护栏、围墙,打破公园与相邻绿地的阻隔,加强公园与城市的生态连接。位于望京的阜园通过“开墙透绿”,连通周边的商场、写字楼、地铁站,逐渐打造成“西竹东藤”的望京城市景观新地标。

连续实施水环境治理行动

水是朝阳的灵魂与财富,水与城共生共荣。300余公里的河道沟渠,汇就了“流动的朝阳城”。

张兆泉说:“治水,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从望京花溪到亮马泛舟,从黑臭水体到水清河晏,美景的背后是朝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北京‘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功能定位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朝阳区连续实施了3个“污水与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亮马河、萧太后河、北小河、通惠河、坝河等38条市、区管主要河道的“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积极引进智慧水务、生态监测、闸坝集成管理系统等科学治水模式,打造亲水栈道、多功能亲水观景平台,形成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空间共同组成的“绿道蓝网”, 为市民提供近距离感受滨水风光的自然体验,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和合共生。

全区34条(段)、106公里黑臭水体和77条小微水体得到有效治理,断面水质持续向好,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改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通航工程入选北京高质量发展十大经典案例,由治理前的臭水沟变成了现在的网红河,沿线的“24桥18景”现已成为热门打卡地,带火了水岸经济。

随着水岸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成为新的关注点。为破解水污染、水域垃圾清理等难题,朝阳区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积极探索联席会议机制,建立“燕莎商圈研讨会”等企业交流平台,打通政府、运营方、入驻企业多方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渠道,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第三产业升级换挡。生态环境的改变有力助推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朝阳区GDP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

据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朝阳区严格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和分区规划,不断打造成规模、成体系的大尺度生态空间,做好生态扩容的“加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公园、将府公园等空间,野草自然萌发,落叶自然堆叠,树木自然生长,一切都由其自然更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原生环境。同时,采用轮割芦苇、限制旱柳生长、生物防治病虫害、设置人工鸟巢、搭建生态廊道等多种保护措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通过自然生长与人工修复,较好地恢复了动植物群落,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022年4月,两只黑天鹅在朝阳公园北湖的野鸭岛安家落户,并在当年10月成功孵化了5只小天鹅。虽然此前也曾有黑天鹅在朝阳公园栖息,但在这里搭窝、繁育后代还是第一次。

据观察记录,朝阳区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银杏、水杉、野大豆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生态环境“指示标”极危物种低斑蜻、唯一的陆生种类钩虾奥森跳钩虾、“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珍稀动物身影也多次现身朝阳。根据北京市的调查数据,2020 年以来,累计在朝阳区实地记录各类物种近1200种,包括多种国家和北京市级重点保护动植物。

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朝阳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3年—2025 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把朝阳打造成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和国际展示平台,初步形成“向阳而生,多样朝阳”的新格局。


摄影:殷绍旺、黄楠等

编辑:刘霞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