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时光为证、十年奋斗、不负韶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领域涌现出一个个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敢作善为的环保战士,在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工作中发挥了“榜样力量”。北京生态环境特别推出了“协同十年我的故事”专栏,展示一批基层典型人物风采,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协同故事。

李倩,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首席预报员,在大气环境分析评价、空气质量预报、街道(乡镇)帮扶、大气遥感、雷达走航等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曾参与国家和北京市大气污染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环保公益项目、青年骨干人才等多项课题,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 1 项,主持科技部专项子课题 1 项,荣获北京市环保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一等奖、环保部“三五人才——全国环境监测技术骨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专利。

缘起
作为河北保定人,在上大学前,李倩从来没有去过河北省以外的地方,与北京的交集就是小时候坐火车去张家口的姑姑家,中途停靠过北京丰台站,至于天津,她都从来没踏足过。大学期间,她机缘巧合学习了大气科学,2012 年毕业后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并且做着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的相关工作。她见证了京津冀空气质量的清新转变,并且成为这一转变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启航
2012 年,细颗粒物PM2.5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地面监测站点网点偏少,有限的点位不能覆盖大面积区域。李倩和同事们就积极寻找办法,从每天两次扫描京津冀区域图像到全天 24 小时监测,获取京津冀区域的PM2.5浓度分布,有效弥补了地面监测的不足。之后,他们进一步开拓思路,研发了监测火点和沙尘等更多的产品,为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监测提供了第一手宝贵数据。
为更好服务环境管理工作,李倩还承担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对污染过程复盘,分析污染的演变、气象条件影响和污染来源分析,并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逐步成为首席预报员。工作繁忙的时候,经常朝6晚10,顶着精神的压力,克服身体的疲惫,和同事们一起分析区域污染过程演变、查找污染高值问题、编写分析报告,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决策建议。

建功
在2022年初的北京冬奥会期间,李倩带领监测中心团队和中国环科院环境监测总站的专家一起,驻点中心会商大厅开展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监测。他们在1月底就进入备战状态,整个春节全部坚守在岗位,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接力完成区域污染和环境问题监测分析,为管理部门提供污染高值线索,支撑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开展区域污染调度,压实属地责任,落实污染减排,开展环境整治。他们以敬业专业科学严谨的精神,为“冬奥蓝”贡献力量。
见证
工作12年来,作为监测者、参与者,李倩和同事们一起见证了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翻天覆地的改善。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稳定达标;在2013年,京津冀共13个城市就有7个城市进入全国后十,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区域。到了2023年,京津冀所有城市均退出全国后十,区域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百姓生活幸福感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