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动态 > 正文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之路

2024年09月09日 来源:京环之声

——原载于《环境教育》杂志2024年8月刊——

本期特别策划对话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安欣欣,共同探讨首都生态环境教育的特色之路。

挖掘中轴古韵文脉中的生态智慧

《环境教育》:千年古都北京蕴含源远流长的生态智慧。为什么选择“中轴线”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活动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安欣欣:北京是一座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都城,中轴线是这座伟大古都的灵魂和脊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2022 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 2024 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为助力申遗,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轴线、理解中华文明,今年我们将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聚焦北京中轴线,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推出了系列课程。中轴线系列课程的推出是北京生态环境教育历程中的一次有益探索。我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中轴古韵文脉中蕴含的生态环保智慧,让生活在古都北京的青少年们,学习古人的生态理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将中轴线系列课程主题与环境纪念日紧密结合。在“春季开学日”推出中轴线综述;在“世界水日”讲述“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生态盛景;在“世界地球日”揭秘以故宫、天坛为代表的古建筑群如何与自然形成有机整体;在“生物多样性日”跟随北京雨燕感受中轴线上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在“六五环境日”推出中轴线实地研学课程。五节特色鲜明的课程带领同学们全面感受古人精妙巧思中蕴藏的生态智慧。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我们提前安排专家老师对每期课程录制视频,视频课程同步发布给各中小学,北京小学金中都分校、和平里四小、文汇中学等百余所学校通过观看视频课程同上一节课。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线上发布课程,吸引了社会公众对北京中轴线的关注,累计线上的观看量超过 400 万。

让生态环境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

《环境教育》:北京市为有效推进环境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保证其在学校落地生根,做了哪些顶层设计? 安欣欣: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场所,也是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整合各方资源、紧贴学校需求,以“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项目为依托,持续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之路。统筹谋划,全面推进首都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按照《“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及北京市相关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因素,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和体验感,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内容,针对学龄前儿童、小学生,突出参与性和艺术性;针对中小学生,突出知识性和互动性;针对大学生,突出自主性和行动力。整合资源,聚力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品牌名片。加强与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相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和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各类环境教育场所的资源优势,借力北京丰富的师资力量,邀请科研院所、高校等方面的专家老师走进学校课堂,共同打造精品课程和活动,为广大青少年讲述生态环保知识,提供环境教育服务。精准对接,促进活动内容紧密贴合学生需求。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紧密围绕首都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点和各区独特的环境特征,紧密贴合学校的教育目标与需求,打造出既具有北京环境特点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

促进生态环境教育知行合一

《环境教育》:北京生态环境教育在促进学生实践参与方面有哪些具体路径?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安欣欣:“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提出的殷切期望。对于生态环境教育来说,在青少年时期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对于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基础教育阶段,面向少年儿童举办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将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生态文明理念;组织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以课程学习为载体,以研学实践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中小学生生态环保主题演讲比赛,让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出发,以青少年的视角讲述自己参与美丽北京建设的故事。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大学生组织高校环保社团的生态环保主题能力建设培训,在高校学子中培养一批素质全面的环保社团骨干,引导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美丽北京建设;开展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活动,通过引导、鼓励、支持首都大学生自主开展多元化的环保实践活动,提升高校学子的生态环境素养,展现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环保行动力,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多元化的环保科普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充实,环保科普教师的数量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此外,学校也存在着教师生态环保专业知识不足的现实问题,难以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相互融合。二是生态环境教育统筹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的各项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导致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打造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社会大课堂”

《环境教育》:绘就美丽北京画卷,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除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生态环境教育,北京市在推进公众参与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安欣欣:多年来,北京市着眼“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凝聚社会共治力量”的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生态环境公众参与活动,为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凝聚了共识、营造了氛围、汇聚了力量。从 2014 年起在每年 6 月 5 日环境日前后,我们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推出线上、线下十余项环保活动。开展“我是环保明星”评选、生态环保摄影、动漫、公益海报大赛,个人绿色生活指数测试、知识竞赛等赛事活动,10 余年来累计推出百余项公众参与活动,参与人次超千万,为公众提供丰富的实践参与平台。面向机关、企业、社区等单位,开展“绿色北京 绿色行动”宣讲活动,通过讲故事、讲科普、讲案例的形式,把绿色生产生活理念送到公众身边。同时,我们积极拓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朋友圈”,联合多家单位开展多样化环保实践活动;聘请环保公益组织、高校环保社团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宣传队;聘任高敏等奥运冠军成立“奥运明星绿色低碳宣传队”;聘任蒙曼、沈腾等 25 位北京环境公益大使带动公众共同参与美丽北京建设;指导全市 63 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结合自身资源特色,通过 VR 全景、视频、图文、实地参观等形式,让更多市民走进环保、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打造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来源:环境教育杂志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