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实录 |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新闻发布会

2025年05月15日 来源:京环之声

导语

2025年5月9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保献主持,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通报了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明登历、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黄斌、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问题。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保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冒雨参加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首先向大家介绍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还有: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明登历、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黄斌、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以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我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刘保献。

下面,请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发布《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主要内容。

王宣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王宣同,下面由我向大家发布《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4年,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大力推动美丽北京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水生态环境连续4年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北京生态环境“含绿量”进一步提升。

美丽北京美在哪儿,监测数据告诉您。监测数据既展现了美丽北京的“颜值”,也印证了广大市民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真切感受。

大气环境方面,“蓝天常驻”。全市细颗粒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分别为3、24和54微克/立方米,均实现多年稳定达标。从长时间尺度来看,202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一半以上,其中我们大家最关注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65.9%。全年空气质量呈现“一多一少”,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到290天,较2013年增加114天,相当于好天儿多了近4个月,为历年最多。空气质量为重污染的天数仅2天,为历年最少。过去一年,在大家手机里、朋友圈里,记录了更多的蓝天和彩霞,也见证了星轨和红墙的同框。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展示了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器上取下的2张滤膜,2015年的滤膜呈灰黑色,2024年的滤膜呈灰白色,我们在会场也展示了2013年和2024年的滤膜。滤膜由黑变白,是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最直接的诠释。

水生态环境方面,“水清岸绿”。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实现了“一增一消”。“一增”是优良水体比例显著增加,全年河流中优良水质的河长占比达到87.2%,同比增加15.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全年有400余公里的河流跨入了优Ш类的行列。与2013年相比,优良水质的河长占比增加了37.4个百分点。“一消”是指连续4年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

水质改善的同时,我们的水生态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亲水”动植物从山区“走进”城区,来到了市民身边。全市7成以上河流水生态状况达到优良水平。一些清洁水体的指示物种,通常是对生长的水质要求很高,只生活在清澈、流动的水体中,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水质监督员”,如蜉蝣、石蝇、石蛾等,这些水生昆虫不仅“常驻”在潮河上段、永定河山峡段、怀沙河、拒马河等山区河流,也频频“现身”在凉水河、亮马河等城区河流中。正如开场视频里显示的那样,这一年,在河边戏水,在小溪捉鱼,在湖面泛舟,更多的滨水空间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亲水体验。

自然生态方面,“绿意盎然”。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4,同比增加0.85%,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态系统质量稳中有升。全市集中建设区绿视率为26.98%,绿视率这个指标我再解释一下,它是指在人的视野范围内林草花水田等生态要素所占比例,体现的是城市的宜居性和市民的绿色获得感。“推窗见绿、开门即景”的绿色生态空间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是随处可见。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2020—2024年全市实地调查累计记录151种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小动物在北京“安家”“歇脚”。前段时间有明星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打鸟”,引发网友共鸣,一时间网友纷纷拍鸟、晒鸟,每一次镜头捕捉到的可爱身影,每一声清脆的鸟鸣,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此外,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美丽北京的“颜值”越来越高了。

这份“高颜值”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有你、有我、也有他”,有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一年,我们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落实年度生态文明建设60项重点任务,形成政策成果136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北京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

这一年,我们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0.1微克、0.1微克地抠。创新“含绿量”指标体系,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推进结构创绿,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推进工程创绿,全市新增“绿色”企业191家,创绿力度近年最大。推进管理创绿,创新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示范应用。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潮白河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推进河湖生态持续复苏,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坚持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共管,依法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定期组织巡查检查未利用地。

这一年,我们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对重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松山、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达优良水平。开展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也就是(GEP-R)核算,推进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应用。北京市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这一年,我们稳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创新开展碳配额有偿竞价、促进绿电消纳。创新开展低碳试点,发挥创新对低碳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全年评选13个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3个低碳领跑者、6个气候友好型区域。低碳试点典型案例走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舞台,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北京智慧。

这一年,我们深耕细作区域协作。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果丰硕。京津冀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推动潮白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共同发布全国首个区域低碳出行标准,大力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区域携手瓣瓣同心更加紧密,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美美与共,社会发展绿色低碳。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以上就是我的内容介绍,更多《公报》内容请登录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查询电子版。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宣同处长的介绍。《公报》通过数据客观反映了北京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听完了介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2024年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两个最”,一个是优良天数,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蓝天,历年最多,达到了290天;另一个是优良水质河长占比,也就是好水占比历年最多,达到了87.2%,这些都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两组照片,右侧是2013年北京的PM2.5空间分布图,左侧是2024年北京市的PM2.5空间分布图。红色代表PM2.5浓度较高,绿色代表PM2.5浓度较低。通过这两张图能够明显地看到这11年来北京PM2.5的变化,这是数据直接展示的结果。大家都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蓝天也非常关注。这里还有一组照片,是我们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的。这两张照片拍摄的位置是一样的,下面这张是过去(2015年)拍摄的,上面是最新(2024年)拍摄的,应该说经过治理,蓝天白云下我们再看长城,显得更加雄伟。可见,这11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数据上,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每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市民也是有直接感受的。当然,这些成果背后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支持。

好,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大家可以围绕今天的发布内容进行提问,请您举手示意。提问前请介绍您的姓名以及所在媒体机构名称,谢谢!

【媒体问答】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我注意到2024年北京的优良天达到290天、历年最多,请问这个“最多”是怎么实现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0.1微克行动”,“0.1微克行动”又要怎么干呢?

谢金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

感谢您的提问。多年来,北京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一直将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空气质量快速、明显改善。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9%;优良天达到290天、历年最多;重污染天2天、历年最少。

但与此同时,随着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污染减排空间逐步缩窄,每一微克、甚至0.1微克的改善,都需要更科学的措施、更精细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从“一微克”行动提级到“0.1微克”攻坚行动。这样的转变,变的是精准度和精细度的进一步提升,不变的是我们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心。这意味着,在当前的治理阶段,需要我们尽最大努力,0.1微克、0.1微克地去争取,深挖减排潜力。

今年年初,北京就制定了指导全年工作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共30项、108条措施。我们将深入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坚持污染减排是硬道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持续抓好三大领域“创绿”工作,全力改善空气质量。具体包括:

一是以车械“含绿量”提升为重点,推动结构减排,加快公交、环卫、出租、物流、快递等重点行业车辆新能源化,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化,力争新注册登记汽车中新能源车比例达到50%。

二是以企业“含绿量”提升为主线,推动工程减排,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及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升级,继续推进绩效评级“创A退D”工作,实现绿色企业比率不低于30%。

三是以城市精细治理为抓手,推动管理减排,开展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推广基坑气膜等先进技术,以“绣花功夫”让城市更加清洁。

四是加强大气环境治理保障支撑,强化污染过程应对与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加强科技标准支撑、监测能力建设等。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刚才发布的数据里,有一组是关于水的,其中Ⅰ-Ⅲ类水质河长同比增加15.9个百分点。这直接反映了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能否介绍一下改善背后有哪些工作支撑?是否能提供一两个具体的案例。

黄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

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媒体记者长期以来对水生态环境的关心和支持。北京市坚持“三水统筹”,持之以恒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综合实施“生态活水、工程治水、制度管水”,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首先是生态补水,让河流“活”起来。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充分利用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等多水源,通过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生态补水,五大主干河流连续4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二是工程治水,让河流“净”起来。接续实施了4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改造,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5%;实施永定河、坝河、清河、凉水河等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条条河流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是制度管水,把河流“护”起来。制度政策不断完善。落实河长制治水责任制,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实施水生态区域补偿政策,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补偿内容,以经济手段撬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清河,从之前的“臭水河”变成“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家园,成了市民采风摄影、骑行漫步,享受亲子时光的网红打卡地。这是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生动例子之一,清河也在去年年底入选了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了借鉴参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抓手,促进“人水和谐”。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北京市碳市场已经平稳运行了十多年,去年修订了碳交易管理办法,请介绍一下北京本地碳市场的特色?未来发展的方向?

明登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

感谢媒体朋友对碳市场工作的关注。北京碳市场2013年开市以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在顶层制度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运行平稳有效,很好地发挥了促进碳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贡献了北京经验。

一是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了“1+1+N”的政策体系,第一个“1”是2013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第二个“1”是市政府2014年5月发布、2024年3月修订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N”是指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包括碳排放量抵销、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和回购、市场交易和结算规则等,为碳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有效的运行保障。北京市碳市场采用“两机构双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由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承担本市碳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机构职能;北京绿交所承担本市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的交易机构职能;同时,升级完善了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

三是良好的市场表现。本市碳市场管理将石化、制造业、热力、交通运输及服务业等行业年能耗2000吨标煤以上的近1300家单位纳入管理。其中,对年碳排放量超过5000吨的900余家重点碳排放单位施行碳排放配额管理,压实碳排放控制义务,碳排放配额可以交易。配额线上成交均价由2013年开市之初的50元/吨逐步提高到2024年底的111元/吨,价格稳步提升体现了“排碳有成本、降碳有收益”的市场原则,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持续的探索创新。一是2022年以来,碳市场主动联动电力市场,协同促进消纳绿电,2024年,本市重点碳排放单位中140多家参与绿电交易,购买了近70%的市场化交易绿电份额,是全市绿电消纳的绝对主力。二是2022年起,通过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方式尝试配额有偿分配。截至目前,已完成了5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提升了市场活跃度,同时更好体现排碳有成本。三是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鼓励全社会自愿参与碳减排的碳普惠机制。发布了碳普惠方法学3个,目前有5个涉及低碳出行、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等场景的碳普惠项目在运行,近500万用户参与,已审定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

下一步,北京市碳市场将进一步优化市场机制,结合本市碳排放控制目标、不同行业排放状况及减排潜力,研究优化收紧免费配额分配方法,激励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完善碳普惠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低碳行动。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态环保记者站记者: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请问在生态环境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如何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

沈秀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正逐步融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改变我们的监测方式,让我们的监测技术越来越智能化。尤其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为了满足更加精准和精细的管理要求,更加有力地支撑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在监测感知方面,充分运用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传统监测数字化赋能,构建了“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的智能感知体系,打造大气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比如,我们建立了遥感智能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卫星遥感与 AI算法结合,实现裸地、农膜等10余类目标的智能识别,解译效率较人工解译提升1倍以上,让大范围监测更高效。同时,针对产业园区VOCs无组织排放,建立“边走航边溯源”的走航技术体系,精准定位并消除80%的排放高值点位,解决传统监测难题。充分利用OBD、用电、视频等智能手段,实现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的远程实时在线监测,让污染排放“看得见、追得上、管得住”。

二是在精准监管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依托数据融合和算法创新,动态追踪污染的高值冒泡、超标排放和违规行为,全面支撑非现场监管。面对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的需求,自主研发了单车排放超标、企业产治污不同步、施工工地扬尘等20余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精准锁定污染源违规的各类问题,实现污染“问题、时间、区位、对象”的精准识别和追踪。依托“三监”联动机制,线索通过平台流转至监察执法部门,指引精准查处问题,实现问题的闭环管理。

三是在决策支撑方面,紧跟时代浪潮,研发“三监”联动大模型,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引入DeepSeek,形成“实时数据调用+智能推理”双驱动的先进架构,实现了问数、问答、问诊的智能化支撑,可快速查询专业监测数据,可智能解答监测技术问题,可智能生成现状评估、成因分析、预测预报、溯源分析一体化的问诊报告,成为监测智能化的重要标志,也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更加直接和智能化的支撑,总之,我们通过构建大数据底座加智能算法加大模型的精准溯源技术体系,有力支撑大气精准治污。

未来,我们将以“三监”大模型的全面升级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天空地移智”的监测网络,加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更加有力地支撑美丽北京建设。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基石,需要不断的科技创新。刚才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回答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今年围绕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围绕着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也启动了基于AI的空气质量预报方面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监测以及预报的服务。

谢谢几位嘉宾的介绍和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支持。最后我想说的是美好的生态环境来之不易,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终点,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也希望大家一起行动,为建设美丽北京持续加油。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