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动态 > 正文

减排是大气污染控制的唯一手段!

2025年07月30日 来源:京环之声

笔者是搞研究出身,从写第一篇SCI起,就学会要多用possible、maybe、indicate、suggest等这类或然性词汇,因为全称性的词更容易出错、遭受攻击或被审稿人pass掉。笔者之所以要在公众号文章中使用“一切”,“唯一”这样全称性的词汇,一是管理者需要明确方向,统一思想;二是堵死花样翻新的伪科学,一次灭掉比一次次灭掉省心省力。上回书首次在科学问题上用了“一切”和“唯一”这两个全称口号,所幸绝大多数读者都很认同,但从评论讨论上看,在“减排”是什么的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误解和分歧,甚至有些读者把减排简单当作停限产。我要说:“减排是大气污染控制的唯一手段,但是减排的手段并不是唯一的。”,下面我结合个人经验简要介绍一下减排手段的分类、各自的优势和约束条件。我国早在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年代就提出过三大减排手段: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结构减排,包括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性调整所产生的减排量。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问题本身不存在,结构减排就是这样一种手段。结构减排一但实现,意味着污染源根本性的消除。然而结构减排受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各自行业发展现状的约束,结构调整必需符合各自行业的客观规律,否则必然影响各自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存的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以及其它社会经济结构都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结构减排并非完全靠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实现的。工程减排,是通过技术措施和环保工程建设实现污染物减量化的手段,一但实现,除了必要的工程设施运行费用外,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减排。工程减排又包括源头减排、过程减排和末端控制三个方面。其中源头减排和过程减排往往受到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生产工艺、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约束,需要与行业技术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而末端控制主要与环保技术紧密相关,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余地较大,因而也成为大气污染防控的主战场。管理减排,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和措施,以行政、经济或社会手段等管理行为实现的污染物减排量。管理减排的关键是实施,需要技术手段和行政资源的不断投入。当管理达到一定水平后,管理减排的是边际效应递减的;而当管理投入退坡时,污染排放则可能反弹,管理减排更像是在“压弹簧”。下面举一些案例进行说明:结构减排中,像首钢搬迁、煤改电/气,都实现了大气污染物的显著减排和空气质量的大幅好转。但是像企业停限产、秸秆禁烧、烟花禁燃等问题,我们一般都把它们当做管理减排措施,通过加强监管努力实现。但实际这些问题与经济生活、农业生产、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不能顺应相关产业或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五年、十年、甚到二十年也解决不了。工程减排一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历史上的烟粉尘、二氧化硫的成功主要依赖这一手段,当前和未来也会成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治理的首要手段。工程减排因资金投入大、运行维护成本高、涉及产品价格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地方和企业投入动力不足,这些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不断优化政策和加强补贴推动实施,我前面说过:工程减排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余地较大,因而也成为大气污染防控的主战场。在管理减排方面,在当前“一市一策”等工作中,许多地方政府强调动态监管,实时调度,投入大量精力,也产生了不小的效果。但是当管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新增监管投入边际效果很低,而投入退坡则反弹很快。建议尽快梳理已发现问题,通过结构减排或工程减排措施实现根本性解决。最后提醒两点:一是,减排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减排量,而不是工作量,一切无法明确反应在污染物排放清单中的减排量,其长期减排意义并不存在;二是,每个减排手段都有其相应的约束条件,创造条件满足这些约束才是实现持久稳定减排的根本保障。相关阅读:一切在环境中治理大气的技术都是无效的!撰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段菁春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