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奔驰厂区,一块块深蓝色光伏板折射出耀眼光芒。这里正运行着全市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项目,50兆瓦的装机容量,每年可输出约5000万度清洁电力。
作为北京经开区汽车产业的“绿色标杆”,北京奔驰以一系列扎实举措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不仅制定了严于国家绿色工厂认定标准的内部绿色认证体系,推动更多上下游企业踏上绿色转型之路。其创新推出的“零碳科技实验室”集合太阳能、风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25吨。2024年,北京奔驰外购绿电超3亿度,让生产环节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在物流领域也迈出零碳步伐。其启动的氢能卡车项目,每辆氢能卡车每天可实现碳减排200Kg,为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变革注入“奔驰力量”。
北京奔驰的实践是北京经开区绿色发展的缩影。截至2025年6月底,经开区“绿色企业”占比超五成,共有17家企业纳入“北京绿色企业库”,建成4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惠企政策的有力支撑。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正式出台。《措施》以科技强绿、治理创绿、交通促绿、能碳筑绿、对标树绿五大行动为核心,构建起涵盖15个支持方向、40条具体措施的政策体系,将以更优质高效的务实举措,指引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为美丽亦庄建设按下“加速键”,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经开区以“揭榜挂帅”“赛马争先”机制为引擎,加速绿色低碳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向产业化产品转化,突破生态技术壁垒。同时,深化人工智能与低碳场景融合,推动绿色领域创新成果集成应用,构建“一域创新、全域发展”的良好生态,让创新活力在各领域充分涌流。通过打造完善的新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矩阵,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生态治理领域,经开区锚定“无废城市”建设目标,从源头减量、资源利用、理念推广多维度发力,持续擦亮“无废亦庄”品牌。在生产环节,加强废水、废气、燃气、扬尘精细化管控,挖掘基坑气膜等新技术应用潜力,推动生产全过程清洁化转型。同时,深化产业链绿色协同,培育梯度化绿色企业集群,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注入鲜明绿色底色。
交通运输体系将迎来全面绿色变革。经开区大力推动老旧商用车新能源替代,重构大宗货物运输模式,建设零排放运输车队,让新能源车辆成为道路运输的主力军。同时,深化物流领域绿色合作,共建新能源货运运力池,扩大新能源车辆在租赁市场的应用规模。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制定存量机械绿色升级路线图,打造零排放示范区,开展施工领域“电动化攻坚”,全面推进运输结构向零排放转型。
能源体系建设进一步迈向低碳化、智能化。经开区全面推进各领域节能改造,打造一批智能、环保、舒适的绿色建筑标杆项目。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产业,构建智能清洁供热网络,促进绿色电力消费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和园区积极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转型经验,构建节能降碳协同发展新体系。
在国际对标与示范引领方面,经开区以“链式创新”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低碳技术迭代升级,支持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实现绿色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建立健全ESG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将环境、社会与治理责任融入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同时,重点培育低碳、水效领跑者企业,推动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鼓励非公建筑开放共享,打造花园办公、花园工厂等特色场景,培育低碳发展的全球标杆。
据介绍,本项《措施》为经开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更加清晰的蓝图。《措施》发布以来,已持续开展8场政策宣讲活动,上线12项办事指南,剩余20余项办事指南正在研究编制中。“我们将积极开展政策兑现工作,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确保企业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绿色低碳发展保驾护航。”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工作人员表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经开区将持续以“五大行动”为抓手,以科技之“智”、制度之“新”、行动之“实”,全面夯实新质生产力典范区生态基底。力争到2027年,关键技术攻关服务和供给能力大幅增强,新质生产力含“绿”量再创新高,新能源车(械)推广实现新跃升,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树立新标杆,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