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动态 > 正文

生态环境质量里程碑式突破!北京用“含绿量”锻造“含金量”

2025年10月15日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美丽北京”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质量里程碑式突破

北京市PM2.5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浓度再降两成,2024年,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好天”历年最多,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相当于近10个月都是“好天”。“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从晒蓝天到晒彩霞、晒星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蓝天成为常态。

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水清岸绿”增添城市灵动。2024年,密云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Ⅱ类;全市I-Ⅲ类水质河长占比87.2%,比2020年提升23.4个百分点,增加了730公里。

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鸟语花香”提升城市品质。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达到71.4,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态系统质量稳中有升。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2020-2024年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越来越多的小动物用“脚”和“翅膀”为北京“投票”。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互促共赢之路

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市万元GDP碳排放、能耗、水耗保持省级地区最优水平。能源更优质,在北方城市中率先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外调绿电大幅增加,化石能源消费进一步压减,从清洁能源转型走向低碳能源提升。产业更绿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绿色”企业占比已超过30%。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级,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交通更清洁,新能源及“国五标准”以上汽车占比超八成,累计推广新能源车120万辆。建筑更低碳,统筹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等,进一步降低建筑领域能源消费,节能建筑占既有民用建筑总量超过80%。碳市场更完善,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北京地方试点碳市场连续12年平稳运行,覆盖近1300家单位,累计成交超过6200万吨、成交额超35亿元。11年来,京津冀三地坚持“一盘棋”思想,同心守一方青绿,携手护一片蓝天。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迈入“30+”阶段,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幅均超六成,空气质量实现同步大幅改善。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协同,全面消除国控劣V类断面。共建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新两翼”,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围绕广大市民群众所想所需,探索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之策

深化制度机制,推进各项任务措施落地实施。相继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布局中长期目标任务;持续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行动计划,部门协同发力,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细化为“施工图”。

科技硬核支撑,强化生态环境领域创新突破。持续开展四轮PM2.5来源解析,为不同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明确重点方向。创新打造“三监联动”体系,构建“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问题识别能力精确至小时级。

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PM2.5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18天。截至目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顺利,预计到年底,将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实现高质量收官。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