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小确幸”频频出圈:绝美晚霞刷屏朋友圈,京津冀标志性建筑有了同框合影,丹顶鹤、大鸨等野生动物从“稀客”变“常客”,蓝天碧水成了市民生活的“标配”。五年来,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美丽北京”从蓝图照进现实,美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市民幸福生活的日常。

摄影/路保林

摄影/摄影小星星
生态环境质量里程碑式突破,带来一场“看得见的幸福”之变
空气质量稳定达标,“蓝天白云”续写北京奇迹。北京市PM2.5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浓度再降两成,2024年,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在2020年进入“30+”的较低浓度水平后,四年时间内又下降了19.7%。“好天”历年最多,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相当于近10个月都是“好天”。“差天”历年最少,重污染天数保持在个位数水平,2024年为2天,较2020年减少8天。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从晒蓝天到晒彩霞、晒星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蓝天成为常态,是“最为人们称道”的事。

摄影/杜智广
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水清岸绿”增添城市灵动。2024年,密云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Ⅱ类;全市I-Ⅲ类水质河长占比87.2%,比2020年提升23.4个百分点,增加了730公里;蜉蝣、石蝇、石蛾等对水环境敏感的指示物种频频“现身”凉水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表明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无价之宝”密云水库守好生态底色,“雁点青天”雁栖湖铺展碧波画卷,“蓝绿交织”清河之洲勾勒滨水诗意、“水岸风情”亮马河焕活水岸生机,美丽河湖“水秀而可近、岸绿而可亲”。

图片来源:新京报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鸟语花香”提升城市品质。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达到71.4,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态系统质量稳中有升。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2020年-2024年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越来越多的小动物用“脚”和“翅膀”为北京“投票”,北京雨燕种群规模已超万只;丹顶鹤、白枕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密云水库;延庆野鸭湖湿地迎来沙丘鹤身影;官厅水库单日监测到小天鹅、赤麻鸭等迁徙候鸟近2万只;大鸨连续多年在通州越冬。公园总数达1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升,森林走进城市、绿色遍布乡村,“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正在生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互促共赢之路
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市万元GDP碳排放、能耗、水耗保持省级地区最优水平。能源更优质,在北方城市中率先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外调绿电大幅增加,化石能源消费进一步压减,从清洁能源转型走向低碳能源提升。产业更绿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绿色”企业占比已超过30%。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级,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交通更清洁,新能源及“国五标准”以上汽车占比超八成,累计推广新能源车达120万辆。建筑更低碳,统筹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等,进一步降低建筑领域能源消费,节能建筑占既有民用建筑总量超过80%。碳市场更完善,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北京地方试点碳市场连续12年平稳运行,覆盖近1300家单位,累计成交超过6200万吨、成交额超35亿元,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良性机制。北京公交集团实施车辆电动化改造、绿电应用等举措,累计富余碳配额超40万吨,获得收益近4000万元,成为企业减碳增收的生动实践。

昌平区先进能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厚植“最普惠的民生福祉”。“0.1微克”行动深入攻坚。以“含绿量”体系为牵引,深度治理汽车制造、印刷、家具等重点行业企业,“一厂一策”促进企业技改减排;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约300万辆,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率提升至40%。推广基坑气膜等密闭施工新技术,大幅降低扬尘和噪声污染,实现企业施工、居民生活两不误。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构建覆盖425条河流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以风险管控为重点,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确保市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首钢老工业区安全转型奥运场地。
守好生态空间,拓展“两山转化”路径。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区占比提升到75%以上。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全国率先制定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让“无价”的生态系统服务“有价化”,率先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的纵向补偿、横向交换机制,架起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桥梁。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关停煤矿,走上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民俗旅游,2024年旅游收入超千万,实现守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门头沟小院:东马山家
构建区域“大生态”协同格局,区域协作硕果累累。11年来,京津冀三地坚持“一盘棋”思想,同心守一方青绿,携手护一片蓝天。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迈入“30+”阶段,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幅均超六成,空气质量实现同步大幅改善。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协同,全面消除国控劣V类断面。共建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新两翼”,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围绕广大市民群众所想所需,探索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之策
深化制度机制,推进各项任务措施落地实施。相继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布局中长期目标任务;持续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行动计划,部门协同发力,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细化为“施工图”,每年百余项措施齐发力,确保任务落地、成效落实。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开展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压实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亮马河
科技硬核支撑,强化生态环境领域创新突破。持续开展四轮PM2.5来源解析,为不同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明确重点方向。创新打造“三监联动”体系,构建“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问题识别能力精确至小时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实现4000余家持证单位排污许可证电子化。
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制修订三部地方性法规、50余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建成覆盖全面、全国领先的法规标准体系。深化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披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治理制度,积极串联起源头、过程和末端的全环节管理。将噪声扰民、餐饮油烟纳入“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窗户边”的环境烦心事。加强跨部门执法、推行非现场执法,着力建立“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的监管模式。
全民积极参与,汇聚美丽北京建设磅礴力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绿色创建行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共识。66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对公众开放,积极传播绿色理念。市民群众积极践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绿色生活方式,570余万人注册参与MaaS平台碳普惠低碳出行,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过46万吨。点滴之力,逐步汇聚成美丽北京建设的磅礴力量。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
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PM2.5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18天;地表水国控断面I-Ⅲ类水体比例超过9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顺利,预计到年底,将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实现高质量收官。这份实打实的生态环境答卷,不仅切实提升了城市品质、厚植了发展底蕴、增进了民生福祉,更将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北京市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美丽北京建设与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目标,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推动美丽北京建设再上新台阶,让生态福祉惠及全体市民。

摄影/赵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