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动态 > 正文

封面故事 | 系统把握“两山”理念—实践的逻辑链与三维属性

2025年11月03日

地球是人类唯一且不可替代的家园,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内在价值与绝对稀缺性。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辟了“两山”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纪元。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实践不仅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个重大转变”(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全球参与者到引领者、从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创造了“中国绿色奇迹”,也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共享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党章明确要求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党的二十大将其定位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的核心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其上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制度建设总抓手,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部署“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6年发布专题报告,向全球推介中国经验。

系统梳理“两山”理念—实践的逻辑链与多维属性,既是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需要,也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实要求。本文将在揭示其逻辑链的基础上,以“价值目标—系统组织—物质技术”三维框架,阐释“两山”理念—实践的多维属性。

一、“两山”理念和实践的逻辑链

“两山”理念—实践是由统一论、底线论、转化论三者相互补充、层层递进进而构成的完整逻辑链。

(一)统一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此论断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绿水青山首先是自然财富——洁净空气、淡水、土壤、生境等生态存量与服务;进而,这些自然财富通过健康增益、就业创造、公平共享转化为社会财富;再通过产权界定、技术迭代与市场交易,升级为可计量、可增值的经济财富。自然—社会—经济三重价值层层递进、相互放大,因此,必须同时守住生态底线与发展机遇,在制度创新、技术升级、市场激活中让二者协同增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底线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此论断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刚性约束。绿水青山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具有“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公共品特征和生存型绝对稀缺特征。因此,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出现冲突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把发展限制在“地球边界”之内,把发展囿于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坚决杜绝突破和超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经济行为。

(三)转化论: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此论断指明了实现“两山”转化的核心路径。其关键在于加快完善并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做到让污染者付费、让受益者付费,有效实现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化为人民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与自然系统协同共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两山”理念和实践的价值目标属性

“两山”理念与实践蕴含的价值目标属性,可凝练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位一体的价值坐标,三者层层递进、互为支撑。

(一)认识论: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观。在认识论层面,它以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科学根基,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与规律性,以及“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文明依存律、共生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二)价值论:以人民为中心和韧性优先的双重跃迁。在人本维度上,它尊重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致力于将生态惠民、利民、为民落到实处。在韧性维度上,它推动发展理念从“效率至上”向“韧性优先”跃迁,以生态阈值划定发展的天花板,用“绿色—智能—韧性”三维能力体系替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旧范式;通过生态红线、风险预警、分布式储能、闭环代谢等制度—技术耦合,使经济系统在面临极端冲击时具备自我修复、快速恢复与持续进化的能力。

(三)实践论: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范式引领。在实践论层面,它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全面重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传统工业文明向绿色、低碳、循环、智能、韧性的新范式跃升,最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新路。

三、“两山”理念和实践的系统组织属性

把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除需具备“稀缺性”外,还必须满足三项系统条件:排他且可交易的产权、可发现的市场价格、可执行的制度与技术支撑。为此,“两山”理念—实践在系统组织上构建了“规则—权力—配置”三维闭环,使绿水青山真正进入可定价、可流转、可增值的现代化轨道。

(一)建设宪法统领、硬法守底、软法激励、自律补缝的规则体系。该体系旨在形成“自上而下强制—自下而上协商—横向市场交换”的立体治理秩序,确保“绿水青山”可定价、可交易、可监督、可追责,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金山银山”。其中,宪法第26条明确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两山”转化提供最高法源;硬法“三线一单”(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任何开发行为设置不可逾越的“负向清单”;软法“正向清单”,如绿色信贷、碳减排支持工具、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规则等,则利用价格信号将外部性内部化。

(二)形成纵向五级代理+横向四手协同的权力结构。纵向上,中央直管国家公园、重点流域;省级及以下分级代理一般资源,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纵向生态补偿确保国家意志直达基层。横向上,政府“有形之手”定规则、配置公共资源;市场“无形之手”营平台、定价格、搞流转;社会“勤劳之手”形成自下而上的生态治理网络;自然“生命之手”以“自组织—自修复—自循环”持续供给生态服务,成为“可分红”的第四股东。四手联动,形成“权责到人、激励到位、风险可控”的多元共治格局。

(三)形成资源流向、资产组合、价值循环的"产权—空间—价值"三维立体配置结构。在产权维度上,推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包以及生态产品权益资产包实现可登记、可拆分、可交易。在空间维度上,依托“三区三线—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宗地/图斑”三级管控网格,将土地用途与生态约束精准落图、落库、落责;同步实施交通体系“油改电、柴改氢、独享改共享”整体跃升工程,建立“宗地—流量”双向校核机制。在价值维度上,通过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生态补偿实现生态资金的有序流动;通过“废弃物—再生资源—再制造”闭环实现物质循环;通过碳配额、碳汇、绿证与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工具实现碳流的有序流动和价值化;通过分布式绿电、储能与“隔墙售电”实现清洁能源流的灵活流动与就地消纳;依托卫星遥感、物联网与区块链,实现生态数据流的实时采集、可信存证与共享;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零碳、负碳与资源效率技术转移,实现绿色技术流的持续扩散与规模化应用。

四、“两山”理念和实践的物质技术属性

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离不开物质技术的革命性支撑。没有物质技术的革命性支撑,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物质技术属性,是一套以“绿色—智能—韧性”三元共生、螺旋进阶为核心的永续引擎:绿色技术旨在削减系统暴露,智能技术用于放大收益,而韧性技术则兜底极端;韧性越牢,系统越敢设定更激进的绿色目标,也越能承载更尖端的智能技术。三者互不可替,又彼此催化,在迭代中持续推高自然资本、经济系统与社会福祉的同步增值,形成“低消耗—高效率—强韧性”的永续循环,不断释放“两山”转化的澎湃动能,最终托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绿色维:奠定低负荷、低风险运行基线。绿色是起点,也是底线。它通过零碳能源体系、循环工艺网络、生态修复工程三大技术族,把“生态成本”转化为“生态资本”,为后续的智能放大和韧性兜底提供低熵环境。

在零碳能源体系上,建设风光水储氢一体化电站、分布式屋顶光伏、海上风电制氢,实现多能互补与就地消纳;应用智能微电网、柔性直流、虚拟电厂技术,确保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安全;通过工业可中断负荷、建筑需求侧响应、电动汽车V2G等技术,把用电终端变为可调资源。

在循环工艺网络上,在工业端,推行废钢电弧炉短流程、化工废盐资源化、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环;在农业端,“秸秆—沼气—有机肥—土壤改良—高附加值”农产品,构建“农田—牧场—能源—餐桌”循环链;在城市端,推行“垃圾分类—湿垃圾黑水虻—有机肥—屋顶菜园”模式,实现城市代谢系统内循环。

在生态修复工程上,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运用无人机飞播、微生物土壤改良、近自然森林经营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碳汇;建设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屋顶湿地等蓝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削减热岛效应。

(二)智能维:实现效率倍增与决策加速。智能是放大器,也是连接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把绿色技术的效果指数级放大,并把“山水林田湖草沙”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为资源配置、风险预警、价值交易提供毫秒级响应。

在数字孪生上,构建“空天地”一体感知网络,整合高分卫星、无人机多光谱成像与地面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动态更新全域生态资产底账。在实时算法上,运用碳汇预测模型、水质—水量耦合模拟、极端天气情景推演,提前给出风险阈值。

在人工智能上,应用AI调度系统优化风光储氢一体化电站的AIEMS(人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利用AI光谱分析技术对再生塑料进行智能分选,提升杂质识别准确率与分选效率。

在区块链上,推行链上确权,林权证、碳票、绿证等资产“上链即确真”,大幅缩短交易时间;加强溯源监管,使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溯源,提升农产品溢价率。

(三)韧性维:构筑安全底座与进化引擎。韧性是安全网,也是加速器。它通过分布式冗余、快速重构、社会协同等机制,把极端气候、资源波动、市场震荡等挑战转化为系统升级的契机。

在分布式冗余上,发展具备“孤岛—并网”秒级切换能力的微电网,确保极端天气下社区仍可100%自供电72小时;部署移动储能方舱,在洪水、地震等灾害发生4小时内恢复通信与医疗供电。

在快速重构上,建立针对台风、干旱、疫情等12类极端事件的数字预案库,预置200套重构方案,实现一键启动;推广模块化建筑与3D打印技术,利用再生混凝土构件,在灾后48小时内完成学校、医院等关键设施的快速重建。

在社会协同上,建立“生态银行”积分制度,将公众的绿色行为(如步行、垃圾分类、湿地巡护)实时折算为“生态积分”,用于兑换公共服务或绿色金融产品,形成全民参与的韧性网络;搭建多元共治平台,“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四方在线协同,显著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五、结语

生产力革命是工业文明跃迁至生态文明的关键支点。没有这场革命,就无法真正化解环境危机、建设美丽中国,更谈不上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幸运的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已催生新的生产力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率先揭示其内涵,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物质技术、系统组织与价值目标在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维度的深度融合,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升华,也是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已成为这场新质生产力革命的主要策源地和核心推动者。由此可以坚定预见:“两山”理念—实践,必将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并推动人类文明整体迈向生态文明新纪元。

作者: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