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68904
扩散条件不利叠加区域传输影响,北京市正在经历一次空气污染过程
导读从11月3日开始,京津冀区域发生了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期间,北京市PM2.5浓度受传输影响也经历了明显抬升,5日16时至6日04时连续13个小时达到重污染,峰值浓度出现在20~21时,为162微克/立方米。当前(6日07时)浓度为139微克/立方米,4级中度污染。对此,重点实验室邀请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王书肖教授,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分析解读。总体情况11月2日,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处于优良水平。3日,偏南风作用,污染气团在南部...
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077&wbnewsid=68904&wbpagenum=0&wbnewspageid=0&ms=831
导读
从11月3日开始,京津冀区域发生了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期间,北京市PM2.5浓度受传输影响也经历了明显抬升,5日16时至6日04时连续13个小时达到重污染,峰值浓度出现在20~21时,为162微克/立方米。当前(6日07时)浓度为139微克/立方米,4级中度污染。对此,重点实验室邀请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王书肖教授,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分析解读。
总体情况
11月2日,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处于优良水平。3日,偏南风作用,污染气团在南部形成后迅速向北输送,导致区域PM2.5浓度发生明显抬升。4日,偏东风和偏南风作用,区域污染沿山前传输,形成河南北部-河北大部-天津市的大范围污染带,北京市白天至入夜维持2级良,后半夜达到3级轻度污染。5日白天,西南风作用,区域南部的污染有所缓解,区域北部的污染则进一步加重,邢台市、廊坊市和保定市成为高值中心,先后达到5级重度污染,北京市PM2.5浓度也迅速攀升,自16时开始陷入重污染;5日夜间,高湿静稳条件下污染物持续累积,京津冀区域整体陷入中重度污染,山前城市污染最重,普遍为重污染级别,北京市连续13个小时维持重污染,峰值浓度出现在20~21时,达到162微克/立方米。

图1 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时间序列

图2 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空间演变
污染成因分析
采暖季前区域污染排放水平处于高位是根本原因。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分析,10月末至11月初,区域水平、砖瓦、陶瓷等生产工序可中断行业开工率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重型货车交通流量增加7%。此外,近期多地正在进行供暖设备调试和点火试运行,环渤海、太行山沿线露天焚烧火点较多,进一步抬升了区域排放水平。总体来看,当前区域污染排放量均处于高位,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的根本原因。
近期不利扩散条件推动了区域性污染的形成。目前,区域处于秋冬季节转换期,易形成偏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10月下旬以来,华北地区逐渐转为低压辐合带控制为主,夜间湿度大、容易出现逆温,较不利的扩散条件使污染难以扩散并持续积累转化。同时,近期区域频繁受偏东偏南风主导,还会造成区域高浓度污染物持续不断向北京市等山前城市堆积。尤其4~5日,中层回温,大气湿度增加,5日早间出现大雾,垂直方向上贴地逆温层深厚,水平方向上1级弱风,气象条件高湿静稳极为不利。
污染抬升期间北京市受区域传输影响近七成。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5日中午前后PM2.5浓度攀升较快,全市平均最快一小时抬升17微克/立方米,区域传输影响显著。CMAQ-ISAM模型定量源解析结果表明,3日以来,北京市本地贡献占34%,区域传输贡献占66%。整体来看,东南和西南通道分别贡献21%和16%,此次污染过程是在东南和西南两大通道的共同传输影响下,再叠加北京市本地生成转化所共同导致的。

图3 CMAQ-ISAM源解析区域贡献百分比饼图
防护提示
模型预报结果显示:6~8日存在高压扰动影响,扩散条件较5日有所改善,污染程度有一定缓解,其中7日有望改善至2级良。9日起,受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好转至优良水平,适宜市民朋友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