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治污缘何进展缓慢?

2004年05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

5月10日,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在江苏太湖结束。

这次会议是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时隔不到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重点流域涉及我国18个省、区、直辖市,包括“三河三湖”、南水北调、三峡库区等重要地区,其水污染治理事关我国半数以上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因如此,国家确定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共安排了2418个工程项目,总投资1926亿元。

但时至今日,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进展并不理想。目前,距离2005年底只有一年半的时间,重点流域治污工程却还有40%没有动工,投资完成率也只有34%。

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被称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一个备受重视的“重点战役”为何进展如此缓慢?如何才能让治污工程“提速”?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并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编者

① 治污艰难,如何看待重点流域变换的“水势”?

自国务院相继批复“三河三湖”及南水北调、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计划设定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概括起来说是“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主要的表现有5个方面。

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一些地方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片面追求GDP增长,仍在盲目发展能耗物耗高、污染重的产业;一些地方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地方还存在干预环保执法的现象,甚至以“化整为零”、“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违法违规审批建设项目。

治污资金投入不足,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滞后。目前高达1280亿元的资金缺口还未落实,海河、巢湖流域尚有超过半数的工程项目还未动工,个别省份甚至2/3的工程项目都还没有任何进展。相当一部分项目在“十五”期间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结构性污染没有根本改变。造纸、酿造、化工、印染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业调整力度不够,技术落后的企业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止,落后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普遍存在。

综合整治不落实,非工业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染比重不断上升。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其中约70%的用量流失或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很多将进入水体。

法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段落后,存在着环保执法不到位的现象。

记者解读:20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国情,我国提出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污染防治思路,确定了一批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排污总量大,环境污染突出,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约占全国的62%,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75%,在全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污染防治战略的实施,被部分专家看作是“我国发展史上空前的壮举”。然而在距2005年只剩一年半的时候,这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进展之缓慢让人担忧,也令人深思:难道“治水”的“拉锯战”真的没有丝毫转机?

②呼唤创新,如何推广宝贵的“太湖经验”?

令人欣喜的是,在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总体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太湖流域取得的可喜成绩为我们艰难的治理工作树立了信心,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经验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

把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环境与经济“双赢”。太湖流域把环境保护要求贯彻到产业结构调整中,从源头上降低水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水达标再提高工程;生活污染治理突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及配套管网建设;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

和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创建生态省、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促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无锡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浙江省把太湖治理纳入生态省建设规划并作为重点,还将太湖流域所有市(县)全部纳入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

制定收费政策,完善市场机制。太湖流域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和社会监督的机制,水污染治理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他们制定的收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制,将责任制落到实处。太湖流域两省一市成立了政府首长挂帅的领导机构,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了水质目标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边界水质月公示制度,接受公众监督。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督、地区协调、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记者解读:在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进度徘徊不前的沉闷之中,太湖扬波带来了一片亮色。一枝独秀的太湖创造了“太湖经验”。“太湖经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水污染治理中“事在人为”的现实逻辑,看到“政府职责”真正被履行之后激发的巨大的创造性,更让我们由此确信: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污染治理创新机制,就无法盘活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事业。

“太湖模式”用一个“战场”独特的胜利,为整个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这一“重大战役”的攻坚,开辟了一条极具意义的新路。

③关键年头,如何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是全面落实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最关键的一年,要让“缓慢”的治理进度“提速”,就要在全国推广太湖的经验和做法。

完成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的关键,是按期完成计划内治理项目建设和运营,加快水污染治理项目实施进度,抓紧落实水污染治理资金。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尽早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污染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治理污染的治本之策,各类环保创建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都应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流域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实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今明两年,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应按层次确定重点: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城市水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针对一些企事业单位偷排漏排、污染严重的问题,在环境立法中加大处罚力度,强化监管;加快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规的进程,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取得的可喜进展,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开展大规模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像治理太湖一样,坚定不移地按照计划科学地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只要我们怀有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就一定能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应有的成效,打好这场事关社会发展、人民利益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记者解读: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治理重点流域的水污染之时,这一地区的经济仍在快速增长,人口也在不断增加。所有的人都知道,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在与日俱增。 水污染防治本就有其艰巨性、长期性,要让那些曾经滋养中华文明的江河源远流长,要想改变我们今天“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被动局面,再给子孙一个五千年,关键的关键,在于治理水污染的第一责任人“政府”能否勇挑重任。

一年何其短,理当争朝夕。重点流域18个省市区的人民期待着;整个中国期待着。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