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国将建全球首个环境和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

2004年04月28日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上海4月27日电(记者 季明 潘清 荣燕) 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27日在上海说,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向太空发射多枚光学小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建立一个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以形成由灾害信息运行系统和空间资源相结合的天地一体灾害管理体系。

栾恩杰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灾害科学管理高级别小组讨论会”上发言中透露出上述信息。他在随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将是全球首个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

据栾恩杰介绍,这个小卫星星座将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预计在2005-2006年内完成,由2颗光学小卫星和1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2+1”星座,达到卫星每48小时回访一次,以满足部分减灾应用需要。第二阶段至2010年,计划实现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卫星回访周期达到12小时一次。

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司长罗格透露,目前第一阶段的3颗卫星正处于研制阶段,届时将逐个发射,卫星将在距地500-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卫星上携带的各类相机和设备,将使卫星最多可达到30米的地面分辨率。

他介绍,中国将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小卫星星座的第一阶段,同时希望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完成第二阶段的星座建设,实现小卫星星座资源和数据的共享。

“目前在太空中运行的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可以部分担负灾害监测和预警的功能,”罗格说,“但只有建立小卫星星座才能真正实现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小卫星星座的职能是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测;地面应用系统可以据此对洪涝、地震、旱灾、台风、森林火灾等作出预报和预警,并提出应急方案。

根据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提供的数字,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受灾人口多达2亿人,2003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84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6%。

“中国将充分发挥作为一个空间大国在国际减灾和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各项活动中的作用,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栾恩杰说,“我们希望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能成为亚太区域减灾体制的平台之一,积极促进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空间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共享资源。”

关闭

48小时热点排行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