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遥测人李令军:巡天遥看一千河,人间倏忽二十年

夙兴夜寐 逆流而上

只为美丽北京展新颜

他们就是绿水青山守护人

五一劳动节

让我们向每一位

平凡而又伟大的

新时代奋斗者

致敬!

遥测人李令军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楼顶,有一个口径约3米的“大锅”。通过这个装置,监测人员便可以收到那些来自遥远星空的卫星信号。

从事了近20年的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从开始一个人独行探索,到后来两个、四个、七个人,李令军的点点滴滴都与它分不开。

二十年,两个全国第一

18年前的夏天,卫星信号中断,一场暴雨灌满了整个“大锅”。若不及时清理,不仅设备将受到严重损害,一旦风力过大,装置连同其中几百斤的雨水砸倒 ,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令军顶着暴风雨爬到楼顶,手动操控接收装置,倒掉雨水。

2002年,工作刚一年多的李令军接到了组建全国环境监测领域第一套卫星遥感业务应用系统的任务。除了机械故障的问题,想要把卫星遥感应用到大气环境业务监测领域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国内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系统还要考虑春季风沙、夏收秋收秸秆焚烧、秋冬季雾霾等鲜明的地域特点。

“一套系统,从数据接收,数据处理、产品生产整个流程都要做。”就这样春季防风、夏天除雨、冬天扫雪。无论技术活还是体力劳动,李令军一个人坚持了十年。全国环境监测领域第一套遥感系统也成功建立,首次实现沙尘、秸秆焚烧、雾霾以及气溶胶的环境遥感监测。

    2012年,随着公众对环境质量期望日益高升,不满足于过去一时一地看图说话为主的遥感监测技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专门成立遥感监测室。

与十年前相似,这套监测体系是针对北京及周边区域环境特点量身定做,并无成功先例可言,而从探索性的技术研究上升到实打实的日常监测业务,遥测需要从单独应用模块上升到涵盖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的整套监测体系

    同时,为了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北京市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向全社会发布动态空气污染的趋势和发展情况。要让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来源“说得清”,这无疑需要高精度的数据支撑和技术底气。

    李令军和同事开始进行365天无间断的环境遥感监测,挑战实时动态污染过程跟踪、开启污染面源乡镇属地遥感监管模式等,都是第一次在国内尝试。最终,北京市PM2.5等重点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体系的建设顺利完成,成果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11月,北京遭遇空气重污染,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区域污染过程,及时发现了污染传输路径、移动速度以及影响范围,并精准定位污染源区。使得污染应急决策与环境执法有的放矢,有助于重污染得到及时缓解。遥测体系助力北京PM2.5监测治理,实现当年市政府为民拟办的“头号”实事。

倾囊相授,从不缺席的遥测铁军

    “为什么卫星上滚滚沙尘而地面风平浪静?为什么与污染排放地不相邻的区域污染水平可能会升高?”这是李令军最喜欢的启发式提问。

    令军不仅是技术负责人,也是研究生导师。科室成立后,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但专业各不相同。有的对大气领域并不熟悉,环境形势分析时抓不到要点。李令军就凭借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这样良好的研究氛围,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监测队伍,从能源结构调整到城市精细化治理,北京环境管理的重要转变,这支队伍从未缺席。

    随着环境治理逐步深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再是一地一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涵盖京津冀、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七省区市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正式出炉。李令军与同事们参与其中的遥测数据分析及解译项目。他们把北京在环境遥感监测中的经验成果,逐步扩大至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项目对区域大气面源整体状况有了深入了解,进一步助力改善生态环境。

    2019年,李令军获首都劳动奖章。他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真正扎根下去,从最一线、最基层开始做起。这是20年人生路的一笔宝贵财富。”

    他拿出一张珍藏的18年前的照片。在漫天大雪中,李令军坐在“大锅”边的雪地上,青涩地笑着。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