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实施条例 源头治理 | 北京撑起土壤安全保护伞

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南岸有个特殊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几年成了网红打卡地,这里有名副其实的“工业风”建筑,红砖主厂房、红砖大烟囱……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几年前,这里曾是通州区老牌工业企业东方化工厂、东亚铝业及周边工业厂区所在地。在启动城市绿心公园建设前,相关部门已经对化工厂腾退地污染土壤进行了净化。厂房、生产设施基本拆除,但部分老建筑老设施被原状保留下来。

昔日化工厂的核心区,现在成了城市绿心生态保育核所在地。目前,土地生态恢复显著,动物栖息生态环境明显向好,鸟类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

北京市探索出了一条“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土壤生态治理之路。

摄影/赵树生

出台实施首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

保卫好净土,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人居环境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22年9月23日,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已于今年的1月1日起施行,这是北京市首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

条例细化了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的职责,要求街道(乡镇)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了各行业部门有关职责。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率先实施、系统推进“三地”齐抓共管

2004年,北京市开始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进行防控,是全国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之一;2016年,国家“土十条”印发实施后,北京市又率先实施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

摄影/何嵘

粮田必须是良田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行分类管理。对复耕复垦的新增耕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行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复核,守好耕地准入安全底线。对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种植结构调整、休耕轮作、优化施肥等安全利用措施,保障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按照“产出一季、检测一季”的原则,协同监测食用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土安才能居安

北京市每年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督促名录内单位依法完成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创新开展7000余家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筛查,及时将腾退土地纳入监管范围。把好建设用地“出口关”,实施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管理,实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近年来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为首都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建设用地。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奥运场地,成为全国绿色转型发展典范。

先行先试“一体监管”未利用地

摸底调查全市未利用地土壤环境状况,创新利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发现问题由属地挂账整改。2022年发现违法占用未利用地230余亩,均已完成整改。

摄影/覃世明

2023年,北京市将以“田长制”和“林长制”为抓手,促进耕地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产出食用农产品质量。严控工业污染“增量”,推进工业园区土壤环境管理,开展重点行业隐患排查试点示范。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科学制定风险管控、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加强土壤全链条管理。以更高水平全力守护首都良田沃土,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