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80后”苏学田:让移动源执法不留死角

平凡的岗位上,他们为之奋斗的是让每个人都可以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9B05

今年39岁的苏学田是一位“80后”,作为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监察科副科长的他,主要承担组织指导全市开展机动车排放执法监管的工作。作为科室负责人之一,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一线,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他的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让他成为一名敢于创新的“老环保人”。

加班加点是常态根据最新的PM2.5源解析,移动源污染成为本地排放“主力”,占比高达45%,其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最大。为此,生态环境部门加大力度检查排放超标的重型柴油车。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共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216.8万辆次,平均一天检查机动车7273辆,立案处罚排放超标车32.5万辆次,处罚量是2017年的5.6倍;检查非道路机械15868台次,立案处罚排放超标机械1851台次,处罚量是2017年的3倍。

每天早上,在北京市38个主要进京路口检查站,都有身着绿色反光制服的生态环境执法队员穿梭在车辆之间,而苏学田就是其中之一。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八九点钟到家,对他来说已是常态。“我早上到单位后,必须尽快换上工作服准备出发赶往各个检查站。” 苏学田说,有时要去密云司马台综合检查站、怀柔汤河口综合检查站等较远的检查点,来回路程就要超过400公里。

为了防止车主不配合,苏学田会先守在收费口查看证件,之后再将可疑车辆指引到待检区检测尾气。十多年的检查经验让苏学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我现在从远处就能基本判断一些车是否超标,比如拉油拉煤的大货车、部分厢式货车等因为负重大、使用频率高,超标率较高。”

检查汽车尾气要将仪器深入排气口,连踩三次油门进行测试,“轰”的一声,一些超标车辆瞬间冒出的尾气熏得人睁不开眼。“每次检查完鼻腔里都是黑的,嗓子会很不舒服。”苏学田说,因为长期接触尾气,自己患有严重的鼻炎,但为了方便和司机沟通,他平时却很少戴口罩。

C492

检查机动车也是个力气活,尤其是大货车的台阶高,每次都要“爬上爬下”,一天中这样的检查至少有几十次。“冬天气温低,关节不灵活,有一次下大车的时候把脚崴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要靠拄拐行走,至今还未完全恢复。”苏学田说。

2017年9月,正值空气重污染期间,苏学田忙于进京口执法检查,他接到妻子分娩的消息,但由于人手紧张,他一直坚持到工作结束,才在凌晨3点匆匆赶到医院看望产后的妻子和孩子,第二天则又返回工作岗位。多年来,抽点时间陪陪孩子成为他至今没有完成的心愿。

研发APP检查效率提升十倍北京的天越来越蓝,苏学田的工作却未因此变得清闲。为了提高效率,苏学田组织开发了机动车执法APP,利用大数据支撑全市机动车执法工作。

“以前机动车执法,都靠人工记录和录入,不仅用时长,检测结果也不能形成大数据库进行有效利用。”苏学田介绍,去年6月APP上线后,一线执法队员只要打开APP对着车牌号扫描,车辆的基本信息就出来了,同时还能看到该车的历史检查记录,效率比之前提高了至少十倍。

有了大数据库,有黑历史的“脏车”再也无处“遁形”。苏学田介绍,去年有一辆车一年中被查出超标64次,相当于不到一个星期就被记录一次。对于这类“屡教不改”的超标车辆,APP都会记录在案,成为重点监管对象,执法队员则会入户对车进行复检,直到车辆排放达标为止。据悉,2018年共有17多万辆车被查处后进行了整改,最终由排放不合格到排放合格,从而退出了“黑名单”,真正达到了减排的目的。苏学田透露,今后,非道路机械的执法情况也将全部录入机动车执法APP,让移动源执法不留死角。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