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上讲堂 > 正文

多样之美 | 西双版纳森林递减 桂西南山地物种堪危

2020年05月14日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

在我国西南边陲,有两块奇异的“宝石”——西双版纳与桂西南山地,它们有“西南物种宝库”和“动植物王国”等美誉。西双版纳是回归沙漠带上的异类,热带雨林发达,奇树异木和珍稀动物聚集,充满原始韵味。桂西南山地以奇特秀丽的喀斯特景观而著称,更以其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保护好这两块“宝石”任重道远。

undefined

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属世界性保护动物

望天树证明中国陆地有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曾是一片大海,到三四亿年前全盘上升为古陆地。这一地质演变过程在现存的热带雨林中非常独特。由于未受第四纪冰川南移影响,部分古热带植物保留了下来,使今天的西双版纳汇集了丰富的古老珍稀物种,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吸引无数研究者前往探索。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与缅甸、老挝接壤,总面积为42585平方公里。

从气候条件上看,西双版纳不符合传统热带雨林的生长要求——年均气温在24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西双版纳年均气温仅21摄氏度,年降雨量也只有1500毫米左右,此前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大陆没有真正的热带雨林。

“龙脑香科植物存在与否是判断一个地区有没有热带雨林的标志之一。”有的学者认为,龙脑香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洲,是衡量热带雨林的重要树种,也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代表。

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林业考察队在西双版纳勐腊县河谷密林考察,发现了天然生长的龙脑香科植物——望天树。它树体高大,有40~50米高,干形圆满通直,不分杈,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被认为是鉴别东南亚热带雨林最显著的标志性物种之一。这一发现意味着东南亚热带雨林延伸到了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有些种类已濒临灭绝,分布于我国的该科植物几乎都被列为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以及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多与海洋相连,受海洋影响非常明显。但西双版纳与海洋相距甚远,温湿效应影响比其他热带雨林小。与西双版纳同处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其他地区,基本是稀树草原、荒原和沙漠,被称为回归沙漠带。西双版纳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全年是静风环境,热带雨林只存在于海拔500~1100米的沟谷之中和低丘台地之上,稍微往山坡上走几十米就变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高等植物占远东地区一成

远东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即阿富汗、哈萨克以东、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区)的热带雨林有4万~4.5万种高等植物,占世界第二位。西双版纳的面积不足远东面积的1%,但它的高等植物种类是远东的1/10,达4281种,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高等植物种类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西双版纳珍稀种、孑遗种和特有种三者兼备。比如版纳青梅属于龙脑香科常绿高大乔木,高可达40米,仅分布于勐腊县的低山沟谷中,是中国特有热带北缘地区季雨林的一种代表类型。再如古老的热带木本植物云南肉豆蔻,仅见于西双版纳沟谷雨林中。还有四数木,中国只此一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典型的雨林上层落叶树种,能够形成巨大的板根。热带雨林中一些乔木基部常常具有突出地面的板根,延伸数米之外,起支撑作用,可以加固树身。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空气湿润,使一些轻软的草本植物能脱离地面种类的相互竞争,向上寻找生长空间,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安逸地生活在乔木的树杈或树干上,形成了草本与木本植物共生,甚至出现兰花在空中盛开的现象。能在空中生活的草本都喜湿荫生,具有发达的空中根系,如鸟巢蕨、鹿角蕨、槲蕨等蕨类,还有石斛兰、拟万代兰、隔距兰等附生、气生兰花。

undefined

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热带雨林植被茂密,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构建出令人称奇的原生态自然景观。

为充分利用林下的幽暗光线,雨林植物的叶片都非常大,但大叶片容易积水,影响光合作用,滋生霉菌,所以西双版纳雨林里的大部分植物进化出了滴水叶尖——在叶片尖端延伸出一条长细线,便于导出叶面上的雨水。

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减1%

西双版纳还是动物的世界,这里的亚洲象、金钱豹、印支虎属世界性保护动物;懒猴、犀鸟、绿孔雀、小熊猫、小灵猫、灰头鹦鹉等都为珍稀保护动物;在已公布的206种国家保护动物中,西双版纳就有41种。

早在1958年,西双版纳就建立了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区,1993年成为联合国生物圈组织成员。这里的热带雨林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加速了片断化,形成了岛屿状特征,严重制约了生物的物种传播、定居及繁衍,导致热带雨林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骤减和消失。

据统计,自1958年以来,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以每年递减1%的速度萎缩。按生态分析,森林覆盖率下降到30%以下,生态将失去平衡。西双版纳现已处于这种危险的临界点,做好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全国甚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越喀斯特廊道区

地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的桂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位于广西南部左、右江流域一带,总面积30556平方公里,涉及2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邦亮长臂猿自然保护区、弄岗自然保护区、恩城自然保护区和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

桂西南山地是全球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确定的中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北缘。它与越南北部山区、滇东南山地共同组成了该热点的中越喀斯特廊道区。根据《中国植被》一书的地带划分,桂西南属北热带季雨林区,西北靠云贵高原,南面虽临北部湾,但有十万大山作阻挡热带风暴的屏障,境内大部分为静风区。区域内石灰岩山地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发育,石灰岩地形约占一半以上的面积,与少量非石灰岩(如花岗岩、变质岩和砂页岩)所构成的丘陵山地呈镶嵌分布,是世界热带岩溶的典型地区之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与气候促使这里形成多种类型的小生境和小气候。

undefined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桂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一部分

石灰岩季雨林珍稀濒危植物区系

桂西南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石灰岩季雨林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由蚬木、金丝李、肥牛树、顶果木、广西青梅、东京桐、蝴蝶果、地枫皮、剑叶龙血树、叉叶苏铁等构成。蚬木、金丝李、顶果木是著名的珍贵硬木,树体高大,高约三四十米,胸径1~3 米,组成石灰岩季雨林的上层林冠;肥牛树、蝴蝶果、东京桐等为著名的油料、饲料树种,常组成二层林冠或上层林冠;药用植物地枫皮是桂西南的特产,剑叶龙血树漫山遍野;叉叶苏铁为观赏及淀粉植物资源,是组成林下植被及裸露石山的重要植被。区域内的弄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北回归线以南保存面积较大、植物生态系统较完整且独特的岩溶山地季雨林,在桂西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全球金花茶属植物分布中心

桂西南山地还集中分布着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形成了珍稀特有种群。全球已知金花茶组植物有24种5变种,除2种分布于越南北部,1种分布于云南外,其余21种5变种均分布于桂西南地区,是我国以及全球金花茶属植物分布的中心。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金花茶,二级保护的平果金花茶、东兴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及毛瓣金花茶,另有列入广西自治区及林业部保护的凹脉金花茶、柠檬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

人为干扰致多物种极危

喀斯特森林鸟类群落不同于湿地鸟类群落(水鸟和候鸟所占比例较大),其特点是留鸟所占比例远大于候鸟,雀形目构成鸟类群落的主力。桂西南具有不少热带科、属鸟种,比如鹦鹉科、犀鸟科、须科、咬鹃科、花蜜鸟科、啄花鸟科、原鸡属、绿鸠属、皇鸠属和地鹃属等。

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保护地球上的一些灵长类动物(长臂猿和疣猴类)和植物类群(如苏铁、木兰科、针叶树种和兰花等)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类群在此特化出了许多珍稀特有物种,如东黑冠长臂猿、越南金丝猴、白头叶猴、德保苏铁、越南黄金柏、广西青梅等。

喀斯特植被环境容量小,植被不连续,土层浅薄且蓄水性差,土地承载力小,抗干扰能力弱。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发桂西南山地水土流失,生境退化,甚至“石漠化”。当地经济较为落后,居民曾大量砍伐利用石灰石山地的植被,致使天然植被大片被毁、土壤严重侵蚀,岩石裸露率高,动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如白头叶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全球900多只仅分布在桂西南的喀斯特石山上,该物种已被农田、公路、基础设施等隔离成至少5个孤立种群。

广西青梅也是桂西南特有的全球极危种,由于历史上作为良好的用材树种而被过度采伐,如今仅存一个野生种群,数量不足100株。再如上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和命名的新物种德保苏铁,因其树形美丽而被作为园艺观赏植物遭到了商业性的采挖和破坏,如今它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纳入极危物种,仅存3个野生种群、800多株成熟植株。

桂西南地处东南亚鸟类的迁徙通道,是97种冬候鸟和18种旅鸟的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冬候鸟,有小白额雁、罗纹鸭、白眼潜鸭、白肩雕、鹌鹑、灰头麦鸡、史氏蝗莺和黄胸鹀8种。罗纹鸭、黄胸鹀等在迁徙季往往遭大量捕杀,种群近几年急剧下降。

undefined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头穗鹛。这种鸟多栖于湿润丘陵及山区森林林下。

此外,为推动经济发展,广西南部大面积栽培了桉树速生林,破坏了原来的次生阔叶林和灌木林,使鸟类栖息地片段化加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植被、打击盗猎刻不容缓。(鹰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环境百科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出了27个重要区域,1998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提出了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但上述区域都没有落实具体边界,所以无法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影响了保护成效。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在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丰富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国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013年8月,环保部启动了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工作,并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了优先区域范围。

优先区域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的保护地,还强调这些保护地的连通性,将这些保护地周边的重要区域,甚至是部分城镇纳入优先区域范围,保证了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充分贯彻了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和修复的理念。

关闭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共0条 每页条 0/0 
  
 
  • 微信公众号
  • 京环之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