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2025年8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生态环境部联合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总台综合频道和央视频播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不仅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全面展示。从生态治理到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从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到城市绿肺的建设,纪录片系统地展示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讲述地方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突出成效,反映生态之变、发展之变,展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一、聚焦典型案例,全面呈现中国大地绿色变迁
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也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覆盖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涵盖东西南北中各地理单元,每集节目以一座城市(地区)为“主角”,走访湖州、厦门、成都、天津、重庆、和田、济源、十堰、佛山、武威、铜仁、松原、湘西、威海、巴彦淖尔、昭通、青海湖、赣州、锦州、常州等20个城市(地区),以细腻镜头反映生态文明建设,以真实故事展现人文情怀,精准刻画生态变迁轨迹,生动诠释“两山”理念的时代价值。
节目组深入基层一线拍摄大量珍贵素材,聚焦典型案例,通过实地拍摄、人物访谈、数据展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该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与创新,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城市的和谐发展,生动记录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显著成就,讲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变迁。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曾经的余村因开采石灰岩致富,却也因环境破坏付出惨痛代价,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如同一颗种子在这里历史性地萌发,余村人坚定了绿色发展的决心,努力修复生态,恢复绿水青山,敲开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大门。如今,余村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从“卖石头”转型为“卖风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厦门是一座典型的海湾型城市,然而这样一座海上花园城市,也曾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生态考验。20世纪80年代,厦门全市45%的工业污水和50%的生活污水全都排进筼筜湖中,导致水质迅速恶化,筼筜湖的生态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在“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下,厦门坚持不懈地进行筼筜湖综合治理,经过30多年持续努力,如今的筼筜湖水波荡漾,白鹭成群,化身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的蜕变,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20年来,“两山”理念从湖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两山”理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宏伟目标。当千万个余村在全国陆续涌现,它们共同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
如今,“两山”转化的新模式、新形态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人文经济等加快融入实践探索,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纪录片既回望过去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也展望未来绿色低碳发展的广阔前景,展现中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在天津,海河流域的治理恢复带动天津文化复兴,天津港持续打造智慧化、绿色化港口,传统工业城市实现绿色化产业转型升级;在佛山,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二、凸显人民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不仅记录了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果,还深入挖掘了居民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参与和真实感受,讲述生态保护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凸显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绿色家园,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生态福祉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将进一步增强观众的共鸣,传递出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的理念。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人类参与生态保护,健康的生态系统亦能反哺人类社会发展。曾经,湖州长兴县家庭工业兴起,作为太湖上游重要水源地,这里一度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关闭污染企业,到“河长制”全面推行,太湖水质逐年改善,在长兴县,洗衣、洗菜的身影,重新成为岸边温暖的风景。现在,湖州不仅将生态保护纳入法律体系,更将其融入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联防联治”的常态化实践。军营村是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的高山村之一,在“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指引下,军营村种茶种果的同时,下大力气发展森林绿化,优质的生态资源不仅转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村民分享:“青山一定不会辜负人,人一定要保护好青山。”
生活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增强了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生态文明看这座城,以幸福生活了解这座城,对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纪录片进一步将镜头对准新农人,他们正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生态农业,在田间地头进行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村夜晚,“青年夜话”活动正在进行,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的青年人围坐一堂,分享在村工作生活,交流创业想法,机器人实践基地、推广国漫文化、绿色能源一站式服务等创新项目在余村落地;从太湖边的螃蟹塘、珍珠池,到深山里的智慧菇房,湖州的新农人们传承着溇港的“调控”智慧、桑基鱼塘的循环智慧、珍珠共生的立体智慧,并将其升级为更精准、更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年轻人找到了创业和理想的集结之地,这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关于未来乡村的答案。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深远影响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推动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优化。当非洲英语国家资深媒体人员走进安吉实训,当欧美的留学生把莫干山生活拍成短视频在海外传播,湖州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代表性实践,筼筜湖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亮相,向世界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20多年来,厦门更是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湿地建设和保护,逐步构建了近自然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分享:“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具有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厦门在世界各地举行的海洋行动会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期待厦门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提供‘厦门样本’。”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纪录片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作为一部系统性影像志,《绿水青山中国答卷》从“两山”理论出发,通过视觉化叙事,将“两山”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故事,打破了生态议题的专业壁垒,强化了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同,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行动的集体记忆载体,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