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时,高瞻远瞩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行道路。2025年,“两山”理念迎来提出20周年,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持续扩大,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值此之际,深入探究“两山”理念的世界意义,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破解生态与发展难题的理论创新
“两山”理念的核心内涵,在于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统一性,重构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两山”理念中人与自然的“同源性”和“一体性”。人类源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保护自然本质上就是呵护人类自身,这一认知彻底打破了工业文明时代将人与自然割裂的机械思维。在传统发展模式中,人类往往将自然视为可无限索取的资源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危机。而“两山”理念所蕴含的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则,要求人类尊重自然规律,摒弃“征服自然”的错误想法,在开发利用自然时保持敬畏之心。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最新成果,“两山”理念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思想,又传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智慧,实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它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成为当代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贡献。在全球生态治理陷入困境的当下,“两山”理念倡导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这为发展中国家摆脱“生态贫困陷阱”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发达国家突破“高消耗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中国的发展智慧,更成为破解全球生态与发展难题的共同财富,推动人类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新形态稳步迈进。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上,“两山”理念实现了对传统思维的彻底超越,构建了协同共生的发展新范式。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置于非此即彼的境地:要么为增长牺牲环境,要么为保护放弃发展。这种思维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泥潭,甚至出现“生态贫困”与“发展失衡”的双重困境。“两山”理念则明确指出,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绿水青山”既是生态屏障,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本;“金山银山”既可以通过破坏生态获取,更能通过守护生态生成。
“两山”理念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完整的行动框架。其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责任担当的价值内核,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原则高度契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从方法论层面看,“两山”理念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模式,构建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中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形成的环保督察机制、生态补偿制度等,都是这一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模板。
二、“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中国实践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和智慧。
近年来,中国在污染治理方面成效卓著,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空气质量来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断提高,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显著下降;在水环境治理上,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大幅提升,劣Ⅴ类水体比例持续下降,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保持Ⅱ类水质,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曾经的“浊流”逐渐变回了“清流”;在生态修复领域,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库布齐沙漠从“死亡之海”蜕变为6000平方千米的绿洲,成为全球首个整体治理的沙漠。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2019年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20.36%提升至22.96%,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突破25%,人工林保存面积超13.14亿亩,稳居世界第一,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如今,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已逐渐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常态。
中国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密集出台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相继落地,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维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核心框架。在法律层面,一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逐步成型,逐渐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总体要求,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同时,严格的环保督察巡视制度和严厉的环保问责机制,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有效落实,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2016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问责6000余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等被严肃查处,让“生态红线不可逾越”从口号变为铁规。这些制度创新相互衔接、相互支撑,不仅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自上而下有效落实,更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为全球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模板”。
中国坚定不移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打破了“发展必污染”的路径依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再降3.8%,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尤为显著,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3.2%,2024年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升至19.7%,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产业升级的“绿色动能”同样强劲,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远超规上工业,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比重超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幅近30%,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占全球一半以上。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也成效显著,全国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从近50万台减至不足10万台,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和4.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清洁煤电供应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2024年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达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亿人次,“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不断上演。这些成就生动证明,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必选项”,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分项”,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鲜活范例。
三、“两山”理念的世界意义与全球共鸣
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Green is Gold):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标志着“两山”理念正式进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话语体系。在二十年的实践中,中国践行“两山”理念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荣获多个“地球卫士奖”;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国支付宝“蚂蚁森林”项目等也先后获得国际殊荣。许多国际人士认为,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展示了智慧、方案、力量和经验。
埃及《消息报》社长里兹格亲眼见证了中国城乡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他赞叹中国大地上呈现出一幅幅生态优美的亮丽画卷,这些成果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更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样本。该报总编乌萨马·赛义德则直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鼓舞人心的榜样”,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树立了标杆。日本环境卫生中心理事长南川秀树长期关注中国生态环境变化,他明确指出,中国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正是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实现的,这一理念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俄罗斯记者赖拉图·拉娅诺娃和政治观察员伊利亚·卡纳文深入研究了浙江安吉余村的转型历程,余村从过去依赖石矿开采的“灰色发展”,到关闭矿山、发展生态旅游的“绿色崛起”,其成功转型被他们视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范本,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高度赞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认为中国政府积极与世界分享自身的发展思路、路径和经验,为全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中国不仅自身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做法、技术和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的菌草技术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帮助许多国家治理土地荒漠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治沙经验惠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我国在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采用的设置沙障固沙、飞机播种、钻孔深栽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防治风沙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助力“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为非洲萨赫勒地区应对荒漠化挑战贡献力量。此外,中国的科技成果还帮助中亚国家实现了“点荒变绿”的转变。中亚各国地处古丝绸之路沿线,是全球受荒漠化损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先进科技的助力下,这些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科学家引入新疆的耐盐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不仅成功种出粮食,产量甚至超过了当地肥沃土地的产量;在塔吉克斯坦,中国优良品种的棉花通过合作种植,单产实现有效增长;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科学家带来的旱作水稻滴灌技术,可大量减少灌溉用水,同时保证产量不降低;中国的净水技术还被引入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有效解决了两国牧区、小城镇及大城市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切实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技术和经验的分享,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积极贡献,也让“两山”理念的世界意义得到了更广泛的彰显。
“两山”理念的国际传播与实践,不仅是中国经验的分享,更构建起全球生态治理的合作纽带。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话语体系,到发展中国家主动借鉴中国模式解决本土生态难题,这一理念已跨越地域与制度的界限,成为不同文明背景下共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共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技术共享、经验交流,打破了生态治理领域的“中心—边缘”思维,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模板,只有立足本国国情、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务实路径。这种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治理逻辑,既回应了发展中国家“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现实诉求,也为发达国家突破生态治理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启发,让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从零散探索走向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两山”理念深刻关切当代世界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重要路径。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实践伟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深刻把握其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推动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携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