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一周生态环境快讯
点击各区文章标题即可阅读原文哦~
西 城
新街口安平巷多维共治绘就绿色低碳幸福画卷系列:绿色运营
东城区安平巷社区针对宫门口东西岔商圈小微商户垃圾清运难题,创新推出“拼桶模式”,精准匹配商户共享厨余垃圾桶,按量分摊费用,闭环管理。此举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朝 阳
“找茬”更“解题”
这场入企帮扶不一样
朝阳区生态环境局以“监管+服务”双轮驱动,深入企业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专项帮扶,通过精准把脉、定制化帮扶、闭环管理等举措,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海 淀
“三项措施”
助力供暖企业达标排放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以分工分片负责监管、组织培训会、送法入企三项举措,助力供暖企业达标排放,实现“温暖过冬”与“蓝天守护”双重目标。

丰 台
打好组合拳
多措并举强化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
丰台区生态环境局通过科学研判污染源头、强化夜间执法、聚焦移动源监管、运用非现场监管等组合拳,持续加大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石 景 山
科技赋能绿色建造
减污降碳双重提标
积极推进预拌混凝土生产深绿转型
石景山区生态环境局协同区住建委、区城管委等单位齐发力,共同推动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提升车辆、机械清洁化比例,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支撑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门 头 沟
2025年移动污染源执法典型案例
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公开2025年部分移动污染源执法典型案例,督促相关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助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房 山
降噪纾困 匠心服务
房山区生态环境局高效处理琉璃河镇产业园噪声投诉,精准锁定污染源,通过实地调查、多方协调制定降噪方案,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治理格局。


大 兴
“十四五”生态答卷
蓝天碧水“圈粉”无数
新国门颜值飙升
“十四五”期间,大兴区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引擎,大气、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交出了一份兼具“硬核数据支撑”与“民生温度质感”的亮眼答卷。

通 州
总悬浮颗粒物降三成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多部门开展TSP精细化治理,创新建立“每日夜查、动态布点、视频巡查”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全区TSP浓度同比降低近三成,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顺 义
顺利完成首次道路绿地降噪监测
今年,北京市首次开展全市范围的道路绿地降噪监测工作。顺义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精准布点、精准把控,顺利完成此项工作,为优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昌 平
三项目成功入选北京市“绿色项目库”
昌平区通过营造绿色发展“软环境”、打造培育储备“项目池”等举措,三个项目成功入选北京市“绿色项目库”,这标志着昌平区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取得新突破。

怀 柔
怀山柔水,万物共生
《诗经》中的生物多样性
怀柔区生态环境局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制作的《诗经》中的怀柔生物多样性系列图鉴,结合《诗经》中的动植物,充分展示“怀山柔水”生态画卷。

延 庆
一图读懂丨《北京市延庆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方案》
《北京市延庆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及工作内容,推进延庆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深入开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博大公园彩叶铺陈
点染亦城秋韵
2020年,经开区启动“增彩延绿”专项工作,在博大公园等核心点位择优栽植银红槭、秋紫白蜡、金叶复叶槭、流苏树等特色苗木。历经五年悉心培育,昔日幼株蔚然成林,以层层叠叠的彩叶晕染出城市秋韵,让市民在家门口便能邂逅触手可及的诗意与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