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京环之声
- 2023年12月01日
近年来,北京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培育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样板,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为建设美丽北京贡献智慧。2023年,朝阳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昌平区被授予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至此,继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后,进一步向中心城区辐射,全市共有9个区获得14个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称号。
朝阳区
擘画绿色画卷,走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双高新路径
朝阳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立足“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等功能定位,在做好污染减排“减法”的同时,不断打造成规模、成体系的大尺度城市生态空间,做好生态扩容的“加法”,让绿色成为朝阳最鲜明的品质和最持久的优势,擘画“生态迸发,无绿不朝阳”的大美画卷,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含金量”和经济发展“含绿量”双高的新路径。
科技赋能,助力大气治理“北京奇迹”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十年持续改善,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科学精准应对,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2013年至2022年,PM2.5年均浓度从91微克/立方米降至31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6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近5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增加了124天。
水生共融“金名片”,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
河流是城市的珍贵资源,朝阳区深入践行“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理念,聚焦建设“蓝绿交织、人水和谐”的“亲水朝阳”,打造高品质生态滨水空间,推动绿、水、路“三网”融合。以亮马河提升治理工程为代表,2019年以来,亮马河经过滨河空间治理、旅游通航和通航延伸三个阶段改造,形成了一条同时具备北京国际风情及古都京韵风情的城市级游船航线,完成了东三环桥下滨水绿道贯通,现在亮马河滨水绿道“横向串联,纵向通达”,沿岸24座跨河桥修葺一新,水绿相融、游船巡弋的国际风情水岸惊艳亮相,实现了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盘活城市空间、激活水岸经济,重塑社交活力,成为主客共享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化身京城水生共融“金名片”。
亮马河 摄影/乔健
亮马河只是亲水朝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朝阳区启动了多处滨水空间的改造项目。其中通惠灌渠(高碑店路—五环路段)治理工程顺利实现通水,两排仿古建筑中间,碧水荡漾古韵新貌的滨水空间景观已初步呈现,于今年10月正式亮相。奥海、朝阳湖、农展湖、马泉营湿地等多处湖面(湿地、水面)连通,河流更清澈,水面更开阔,更广的滨水空间与人开放共享,绿色生态让生活更舒适。
绿染朝阳,打造“一半森林一半城”诗意栖居景象
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朝阳区多年来坚持减量发展,持续推进“留白增绿”和“大尺度绿化”,先后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率先开展“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森林城市”生态金名片,探索绿化资源精细化管理,让城市与绿色交融。
朝阳区深入落实“大尺度绿化看朝阳”的要求,以四张图打造一批亮丽城市景观,形成“一半森林一半城”的诗意栖居景象。
“鸟瞰图”一片葱茏:让绿色在朝阳对标落地,完善“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的生态布局,坚定生态发展的决心与魄力。
“立面图”开放共享:让绿色在朝阳触手可及,构建“全民共享、全时开放、全域连通”的公园开放格局,回应群众最朴素的美好期盼。
“效果图”氛围拉满:让绿色在朝阳活力出圈,构建类型多样的特色公园体系,生态底色嵌入群众美好生活。
“竣工图”生机盎然:让绿色在朝阳风采奕奕,构建“建绿、养绿、爱绿、护绿”全周期发展模式,厚植生态底蕴滋养城市品格。
来源/朝阳生态环境局
多样朝阳,构建“万物和谐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区
以“河道更新、绿道建设、公园开放、公园赋能”为抓手,进一步构建、打通多维度、多层次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实现了公园、森林与城市景观的立体融合,促进了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为市民提供最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较好的栖息环境。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世界极危昆虫低斑蜻、北京雨燕纷纷现身朝阳。
震旦鸦雀 摄影/郭耕
目前,朝阳区首次启动了“六园两河”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并正式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长期规划,努力构建“万物和谐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区。提出到202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向阳而生,多样朝阳”的新格局初步形成;2035年,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把朝阳打造成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和国际展示平台。
昌平区
不断推动“两山”转化,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作为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昌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夯实生态本底,扩大生态空间,一幅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在昌平大地徐徐展开。
十三陵水库花海
厚植生态理念,护航“两山”前行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任务和要求,以加快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和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四区”建设为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全力构建“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空间发展格局。
着力构筑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着力构筑绿水青山,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定不移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惠民生,扎实推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平原造林、浅山区生态廊道修复、国家森林公园创建、百万亩造林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蓝天碧水实景再现。PM2.5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2年首次达到“20+”水平,创历史最优;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达标。
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实效。实施矿山修复治理和以两轮百万亩造林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超过48%,中华斑羚、豹猫、勺鸡等国家保护动物频繁现身昌平浅山区,连接北京浅山区与深山区的生态廊道在这里实现贯通。保护修复湿地面积2万余公顷,吸引白尾海雕等300余种鸟类栖息。
中华斑羚 摄影/卢山
聚焦生态经济,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致力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的民俗文旅资源,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先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农业、生态林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区域生态治理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凝练了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未来科学城推动“两山”双向转化。在绿色连绵的温榆河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未来科学城拔地而起。高水平保护温榆河绿色空间,高标准建设低碳环保园区,高质量发展低碳产业,这里从京北的老旧村落,到聚集央企科研中心的创新基地,再到面积扩容、宜居宜业的科学新城,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成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先进能源产业成为昌平区第一大产业。生态环境提升拉动的土地增值重新投入生态建设,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反哺;一大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国门,服务全球,澳大利亚光伏电站项目、智利蓬塔风电项目,通过减少碳排放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为筑牢世界“绿水青山”提供智力支撑。
来源/生态昌平
“昌平草莓”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碧草丛中一点红,色飞汁液美无穷”,昌平地处燕山脚下的山前暖带,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国际公认的“草莓生长黄金地带”。立足优越的生态环境,昌平区全面推行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打造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昌平草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获得“中国草莓标准化建设十强区”荣誉称号。
来源/生态昌平
创新集体林场经营模式。谋定而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协调统一,引导、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下经济,推动林下开展林药、林菌、林花、农作物等种植以及林下综合利用,带动农民致富,实现林业资源变资本。
促进“生态+文旅+农业+体育”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嘉年华”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6个镇民俗旅游增长,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农业绚丽“名片”。积极推动国际魔术大会、“居庸山月”中秋诗歌晚会、“长城夜游”、悦节拍半程马拉松等重要“文旅+体育”活动开展,建设流村长峪城段、延寿湖门-银山塔林-望宝川段、南口花海等重点旅游休闲步道,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国际文化传播新窗口。
-
Vlog | 城市生活污水是如何净化处理的?2021年04月20日
-
一图读懂 | 关于碳中和,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2021年04月20日
-
借他山之石,促精准治霾2021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