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绿水青山看北京 | 守护绿水青山,共绘“燕山明珠”美丽密云新画卷

密云,京城的东北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而闻名。2019年,密云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入选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密云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实践,特别是对密云水库这一“燕山明珠”的精心呵护。

碧水清波

润泽生态屏障

密云水库的西北角,基于5G技术的无人遥测船正在水面上巡游,水质监测数据实现“秒级”回传。这里是白河水进入密云水库的必经之路,再绕过一个“几”字弯,就到了白河大桥,随后流入密云水库。2021年4月,密云水库启动向下游潮白河补水。这次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的补水,是新世纪以来北京境内潮白河流域实施的最大规模补水,实现了潮白河流域内的水系连通,北京境内河道全线通水。

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密云区不断创新保水执法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性综合执法。通过开创“5+2”保水(在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要求基础上,密云区结合保水新形势,加入“科技保水、全民保水”工作机制)、“六护”管护体制机制(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同时,借助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形成了全域保水的新格局,确保了密云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并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如今,密云水库的水面更加开阔,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清澈的水质为众多生物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库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从2020年之前的190种增加到2023年的235种,哺乳动物由10种增加到了13种,植物种类达到400余种,昆虫种类超过110种。

保水富民

绿色发展新篇章

掩映在山体中气势恢宏的司马台长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而在长城脚下,小桥、流水、小镇共同构成了古北水镇的独特画卷。与之相辉映的并非人们印象中温婉的江南水乡,而是密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密云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发展了生态旅游产业。古北水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背依司马台古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古北水镇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成为北京市及周边区域罕见的山、水、城有机结合的旅游度假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古北水镇以项目总投入的近1/3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如建造高品质(达到欧盟标准)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了景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旅游产业,在密云,蜜蜂也成了大自然的使者,它们飞舞在槐花丛中,采集着甜美的花蜜。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密云的蜂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槐花蜂蜜闻名全国。截至2023年,密云区有蜂农2144户,蜂群12.35万群,占全市蜂群总量的51.5%,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密云区已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深加工基地、西方蜜蜂良种繁育基地和成熟蜜生产基地等基地22个,共有蜂产品公司2家,蜂业专业合作组织26个,合作社入社社员1982户,蜂产业年产值超1.4亿元。蜜蜂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保水与富民的共赢。

深入治理

守护“密云蓝”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密云水库的水面波光粼粼,映衬出天空的清澈与纯净。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密云区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高效的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密云蓝”。

密云区聚焦固定源、移动源、扬尘源,强化科技支撑与科技赋能,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和工业粉尘等重点领域,密云区积极开展了专项整治,实施精准执法和联合执法。同时紧盯污染源头管控,严查过程管控,确保企业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在工作机制上,密云区严格落实“日提醒、周调度、月通报、月约谈”制度,确保各部门、各镇街能够落实好行业监管和属地职责,持续加大污染源监管力度。

经过持续努力,密云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密云区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首位,连续五年稳定达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城市风景线。

一泓碧水润京城。密云区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密云水库这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和欣赏。这片碧波荡漾的水域,见证了生态文明的力量,也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