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科技赋能环境治理 文化滋养绿色发展 | 北京海淀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

北京市海淀区自古水草丰盛,湖泽密布其间,故得名海淀。近年来,海淀区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价值实现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2021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入选国家健康管理试点。

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走进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电子屏实时呈现出城市的“生命体征”。依托“城市大脑”构建的“生态功能区”监管系统,编织了一张覆盖431平方公里的“天地人”一体化监测网。

“就像给城市做CT扫描,全区所有的扬尘隐患都逃不过这套监测系统的‘火眼金睛’。”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建科介绍,当AI智能识别到裸土未覆盖等问题,系统立即标出点位坐标,这种“靶向处置”模式,让扬尘治理从“大海捞针”跃升为“精准狙击”。

今年1月—10月,海淀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4.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20.4%;优良天数比率83.2%,连续10年保持北京城六区空气质量最优。

近年来,海淀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既打开了污染治理新路径,更成为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西三旗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集聚区,这里曾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如今,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实现了从瓦片到芯片、砖头到创投、大米到纳米的转变。

科技创新还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2022年以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等5个项目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2025年,海淀区在地区生产总值连续4年突破万亿元的同时,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

文化资源助力生态价值实现

“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与颐和园、静宜园等5座皇家园林,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如何把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价值实现优势,成为海淀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海淀区通过制定实施《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三山五园地区水系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系统性保护方案,累计投入295亿元推进水环境治理,腾退土地456公顷。如今,湿地、稻田与林地在蓝绿交织间重现了“层峦叠翠,泉水潆带”的古典意境。

同时,在园外园地区建成了13个特色公园,串联起一条36公里的“三山五园”绿道,山水、树木、花草、院落空间贯通文脉、打通路脉。这片831.5公顷的生态空间,不仅恢复了56.8公顷水面、13.1公顷京西稻田,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会呼吸的城市客厅”。

此外,位于海淀区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作为海淀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智慧团,积极为国家环境健康试点管理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环境生态管理水平,助力精准筛查风险源和风险源地图绘制等相关工作,为国家建立健全环境健康监测、调查与风险评估制度提供具有海淀特色的实践路径。

把自然本底变为生态家底

发源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的清河,曾是一条污染严重的臭水河。2020年,海淀区启动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不仅着眼治污,更聚焦水城融合,串联起校区、园区、景区、社区的滨水地带,创新性地解决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与清河桥梁、闸坝交叉形成的多处断点问题,将堵点变为城市活力打卡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公共空间品质的双重跃升。

改造后的清河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河之洲”获北京市“幸福河湖”称号。

不仅如此,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也成为一座“重获新生”的公园,公园(一期)新增16.8公顷绿地,在保留180多棵桑仁树、金丝柳、毛白杨、国槐等原生树木的同时,还种植了120余种乔灌木,生物多样性日渐恢复。清河两岸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景观联动,带动了周边地区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

翠湖湿地公园是北京第一个国家级的城市湿地公园,被称为“海淀绿心”。每位预约入园的游客都会收到一条消息提醒:“您即将进入生态保护系统,请保持观察者的谦卑。”据悉,占全园面积70%的核心区全年封闭,25%的缓冲区实施动态开放,仅有5%的体验区承载公众教育功能。正因这份近乎苛刻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管理,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024年海淀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全域累计记录到102种生态系统群系和1567种物种,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已显现出结构化成效。

下一步,海淀区将深入推进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文化滋养绿色发展、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坚实的幸福靠山。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