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湿地:提升美丽北京建设层次的重要生态元素

湿地因具有净化水质、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等多种生态功能,滋润着大地万物,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

北京历史上湿地资源丰富,拥有河流、水库、湖泊、水渠、稻田等多种类型,素有“海淀”“温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

20世纪下半叶,因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城镇开发等原因,北京的湿地面积急剧缩减。到本世纪初,湿地仅占市域面积的3%,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12个百分点。

可喜的是,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湿地保护和建设的决策部署,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千方百计恢复和建设湿地,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生态基础和有力保障。

大保护:唤醒与修复

让湿地成为首都70%野生动物栖息和自然繁殖地

2002年8月,北京市批建延庆野鸭湖保护区管理处以来,一个又一个湿地被逐渐唤醒。2013年5月,北京市开始实施《北京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北京湿地日”,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专属“湿地日”的城市。“国家湿地保护法罚则相当严格,擅自占用、破坏国家重要湿地的,处每平方米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一亩地最高处罚可达660万余元。这样的处罚力度前所未有,会让破坏湿地者付出沉重代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2019年7月,北京市根据国家湿地保护法有关规定,对本市条例进行修订,将湿地的概念内涵、管理体制、分类要求、机构职责、八项禁止等方面内容充实完善到保护条例之中。”

近年来,北京市执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定义标准,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09万公顷。仅在过去五年,全市就累计恢复和建设湿地1.2万余公顷,初步建成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了野鸭湖、汉石桥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沟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批建了8个市级湿地公园及7个湿地保护小区。

为因地制宜建设和保护好湿地资源,北京市结合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中小河道生态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借力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在中心城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小微湿地和雨洪湿地建设,完成了西城区西海湿地公园、亚运村小微湿地建设。在平原地区,重点在城市副中心、南苑、新机场等重点区域,建设大尺度森林湿地,构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融、蓝绿交织”的生态系统,解决“绿而不活”“有林无水”的问题。在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交界地区,推进延庆野鸭湖、密云穆家峪、大兴长子营等湿地公园建设,加强生态保育,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功能。

顺义区的汉石桥湿地,是北京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2005年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科考观察显示当地的鸟类为153种,2022年1月跃升至226种。

延庆区蔡家河湿地是一个以涌泉为水源的经典恢复案例。2020年恢复时因泉眼水量不大,但临近官厅水库,就将其恢复成浅水沼泽,作为苔草及水鸟的栖息地,如今这里的生境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变得非常丰富,多种鸟儿在湿地上繁衍嬉戏,蒲草、蓼花摇曳多姿,稻浪翻滚,充满田园诗意。

海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在2023年9月17日第十一个“北京湿地日”开展建园二十周年、保护性开放十周年纪念活动上,官宣观测到的鸟类比10年前增加65%。

“十四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600公顷,相当于2.35个奥森公园的面积。”北京市生态文明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北京市陆续出台湿地公园建设、小微湿地修复技术标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为小微湿地挤出空间。

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中,北京市还规划建设了东郊森林湿地、妫水河湿地、蔡家河湿地等森林湿地,形成林水相依的复合型生态景观。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并进行分级管理,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特别是建立湿地名录制度,将湿地保护的典型代表纳入名录中。截至目前,共有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2.7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6%;其中,野鸭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成为首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地。

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

候鸟迁徙大通道“中转站”上的“金名片”

“每年国庆前后,大批的雁鸭类候鸟就陆续飞到野鸭湖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能飞来2000多只,特别热闹,特别壮观,直到第二年清明节前后才陆续离开,我每年都会来这拍鸟。”一位叫亦诺的摄影爱好者向记者介绍:“我在这拍到过30多种鸻鹬类鸟,鸻鹬鸟类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每年有成千上万只这种鸟从澳大利亚迁徙至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野鸭湖是中转站。”

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官厅水库上游,景区总面积约283公顷,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多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市唯一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陆湿地、保存最完好的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2022年10月28日,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北京第一处国际重要湿地,也成为首都湿地生态保护的“金名片”。

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每年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繁殖和越冬,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目前,湿地区域记录到的鸟类有361种,包括国家I级保护鸟类2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1种,其中有丹顶鹤、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鸟类。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能够受到这些“大自然精灵”们的青睐,是野鸭湖良好生态系统的最好证明。也是首都不断加大湿地修复力度,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作为特大型城市中稀缺的自然资源,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蓄雨洪、降解污染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水文功能、生态作用及保护价值,对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首都生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运河水润“中轴”

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古有大运河,今有一带一路,古今两大文明之路刚好在我们脚下交汇。知道为什么吗?我们面前的万宁桥正好处在北京中轴线上,万宁桥下流淌的水就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从万宁桥沿中轴线向北,穿过钟鼓楼、亚运村,就到达了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奥运会、服贸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国家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召开;向南一直通到天安门,是我们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美丽北京,能真切地感觉到生态环境清新宜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康幸福!”日前,一家旅行社的导游在北京中轴线遗址万宁桥边向游客们动情地讲解着,他们游览的地方正是北京核心区湿地——什刹海京杭大运河积水潭港遗址。

“白浮水导引入京,始干元初,以济漕运。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顺自然地勢,西折南转,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仍循元时故道。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北端紧邻二环路边的郭守敬纪念馆里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改造治理积水潭,使漕运通道和水源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积水潭成为大运河最北端的漕船终点码头,带动了周边城区的空前繁荣。

2017年以来,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2018年10月1日,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面积达到10.9公顷,这是核心城区唯一的一处湿地公园。

“我们从降商业密度、降建筑密度、降旅游密度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拆除了违法建筑14000余平方米,把西海的环湖道路全部打通,实现‘还路于民’;通过整治,酒吧从最多时的100余家降到30家,人力三轮车从300辆降到现在的180辆,进一步降低什刹海的客流量,让公园静下来、慢下来,给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说。

2021年北京市在这里举办了“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形成了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马家湾湿地公园、大通滨河公园、顺义新城生态休闲公园等一批滨水休闲空间。

“各种各样的水上植物,形成了一条科普路线,供游客、学生进行游览学习。”蓟城山水集团西海湿地负责人李慧介绍,近年来,公园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鸭岛和两个约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营建了鸟类栖息的环境,共同构建出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经过长期的养护,大家可以看到水中不断有绿头鸭、鸳鸯出现,2019年的冬季,我们也迎来了4只黑天鹅在此处短暂栖息停留。”李慧说。

前期的改造加后期的精细化管理,如今,老舍笔下“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如画的湿地文化景观得以还原,同时,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茶余饭后的栖息、游览、休闲之地。

记者从北京市相关部门了解到,未来北京将规划“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布局。“十四五”时期,全市将再添小微湿地50处以上,到2025年,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7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50个等近期目标;到2035年,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8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100个等远期目标。湿地正在成为提升美丽北京建设层次的重要生态支撑。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