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图文实录丨2023年度京津冀生态协同工作新闻发布会

图文实录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2023年度京津冀生态协同工作新闻发布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三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十年来,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京津冀成果丰硕。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通报相关工作进展和取得成效。

首先介绍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嘉宾: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志军,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创A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白羽,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管理处处长韩玉峰,天津市水务局河湖保护处副处长鲁刚。

我们还邀请了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刘海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

首先,请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志军介绍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总体情况。

李志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2023年,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牢牢扛起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职责使命,完善协同机制,拓展协同领域,深化协同举措,强化协同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

一是凝聚协同合力彰显新担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组织召开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会议,联合发布走深走实行动宣言,制定两批44项协同措施清单,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组织京津冀生态环境、党校、社科、高校“三地四方”座谈交流,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阐释、新发展,共商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新路径、新举措。成功举办京津冀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全国首创“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吸纳首都环保科创资源,科技赋能12条重点产业链绿色发展,助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从三地单部门到三地三部门(生态环境、水务水利、园林林草),明确“1+8”运行机制,拓展协同领域、谋划合作事项,更大力度统筹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更为高效协调流域水量保障与水质保护。

二是扩展协同领域实现新突破。签订京津冀雄“生态环境监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雄安新区工作站,天津市承担“白洋淀富营养化三维高精度水质模拟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科技赋能白洋淀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跨区域河湖长联动机制,成立“天津河湖长学院”,设立“跨界河湖长”,合作开展“跨界河长”巡河“多走一公里”活动。圆满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津冀两地共收水2.38亿立方米。加强生态多样性保护,成立“京津冀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白洋淀区野生鸟类增加到275种。

三是推动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强化源头治理,着力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北京市2023年完成23台燃油锅炉清洁化改造,490蒸吨燃气锅炉NOX深度治理,向远郊农村地区拓展“煤改电”工程,惠及3万余户群众,助力温暖过冬。天津市推动实施大港电厂关停替代工程,4家钢铁企业通过国家超低排放审核。河北省完成392个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1703个无组织排放管控、435个末端提升和274个深度治理项目,完成34台燃煤锅炉替代整合和深度治理。北京市推动重点行业车辆电动化,新能源电动车累计推广超74万辆。天津市推动荣程集团225辆、天钢联集团120辆新能源车参与港口集疏运,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国三标准排放水平及以上机械占比达到70%以上。河北省推行重点行业企业“铁路+新能源重卡接驳”联运、物流园区新能源重卡中转等短途运输模式,全省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2万辆。推进“双碳”工作,三地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统一核算流程,规范核算方法,共享核算参数,推动建立健全区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北京市将出租车行业纳入履约范围,持续探索小客车“油换电”、氢燃料电池汽车等自愿减排机制与碳市场的衔接,通过碳市场激励重点碳排放单位购买使用绿电,将额外购买使用的绿电排放量计算为零,大大激发了鼓励重点排放单位消纳绿电的积极性。天津市创新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在重点企业开展碳交易,推动纳入配额管理145家企业全部完成碳配额清缴,实现履约率连续8年100%。河北省深化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降碳产品及碳减排项目方法学,开发降碳产品项目,降碳产品实现价值转化。

四是深化协同治理展现新作为。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空气质量数据共享,津冀交接街镇建立露天焚烧火情联动机制,强化区域重污染过程协同应对。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联保联治,签订实施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于桥水库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补偿(河北省)资金4.5亿元;完成流域内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实施洋河、桑干河、永定河山峡段等河道综合治理,强化中亭河、蓟运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北京市怀柔雁栖湖、天津市子牙河(红桥区段)、河北省邯郸沁河 (复兴区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岸段、河北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获评第二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以《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实施首年为契机,北京市紧抓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控;天津市完成新一轮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河北省新增1721个建设用地块完成调查评估、管控修复可以(开发)利用。落实京津冀危废转移“白名单”制度,推进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处置合作,探索建立京津冀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工作机制,拓宽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推动执法标准衔接统一,规范执法用语,建立执法互认、源头追溯、队伍联建制度,在移动源和固定源方面推进执法结果和执法处罚信息互认,共享执法数据信息1500余条。推动环评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共享环评机构从业和信用信息,联合打击环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重大活动辐射安全协同保障,联合开展辐射安全检查。联合调查跨区域生态环境信访举报问题,排查风险隐患,协同处理投诉举报问题,做好区域信访维稳工作。

2024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为引领,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采取更加有力举措,争取更多协同成果,努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一是积极推动建设京津冀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及清洁运输示范区,推进涉钢产业集群提升改造,建设通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零排放重卡货运通道,着力破解结构性、根源性问题。

二是坚持“三水”统筹,深入推进重点河流上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强化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管控,推进生态建设修复工程,实施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持续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三是发挥京津冀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作用,促进绿色环保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环保产业深度融合创新。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李志军副局长。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新闻机构。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请问,北京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

明登历

谢谢您的提问。

北京市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落实“双碳”战略,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多年来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在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名列前茅。

首先,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体制。成立中共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委,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构建1+N政策体系。率先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分解下达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市政府每年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与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建设措施一体部署、一体推动、一体考核。

其次,创新运营北京试点碳市场。北京试点碳市场覆盖了包括服务业等8个行业在内的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创新试点碳市场,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建立绿电消纳补偿机制,额外购买的绿电碳排放量按零计算,开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动,极大激发了企业和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转型的动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北京市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体系建设,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简称CCER)。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组织完成CCER系统开发建设、以及交易规则的制定。目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正式启动。此外,我们积极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

第三,创新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印发实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低碳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国家速滑馆低碳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被动式近零碳(能耗)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获评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各类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023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凭借低碳试点整体工作进展较快、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和形成多项创新做法等特点,在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第四,强化宣传交流凝聚共识。对外讲好北京绿色发展故事,在COP28中国角举办北京主题边会,以地方政府的生动实践助力讲好中国气候环境故事;成功举办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加强与美国加州、丹麦、德国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宣传北京低碳发展成效,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对内广泛开展宣传,举办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以建筑绿色发展为主线,介绍优秀实践案例和经验做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北京市将继续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京津冀协同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沟通协作,进一步完善碳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低碳试点示范,努力推动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北京经验”。

谢谢!

河北新闻网:

据了解,河北省围绕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在全国率先开展钢铁等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请介绍一下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创A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

白羽

感谢记者朋友关心关注河北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下面我做下简要介绍。

2019年以来,我省在重点行业率先推进环保绩效创A,不仅提升了企业环保治理水平,也推动了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为进一步放大创A效果,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利用3年时间在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火电、垃圾发电7个重点行业开展创A工作。2023年,全省新增A级企业45家、总数达到81家,创A已成为河北全面绿色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工作合力。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创A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倪岳峰书记多次作出批示、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指导,王正谱省长多次组织研究、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召开动员部署会、深入推进会,成立省领导小组,印发钢铁企业全面创A工作方案、推进重点行业创A实施意见。省生态环境厅搭建协调会商平台,坚持月调度创A进展;省有关部门、协会和银行加大支持力度,各市实行清单管理、台账落实,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创A格局全面形成。

二、坚持标准引领,严格质量把关。在生态环境部指导帮助下,分行业制定出台创A标准,包括8个方面353项具体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梳理污染治理和节能降碳技术112项,形成最优实用技术指南推荐企业。出台A级企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对2022年底前评为A级的企业开展复核评估,发现问题的2家水泥企业,1家降为B级、1家提出降级预警。

三、坚持正向激励,强化政策支持。在出台18条政策措施基础上,针对行业特点细化制定钢铁超低排放差别电价、水泥A级企业错峰停窑天数减免、支持垃圾发电企业创A等个性化激励政策。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措施》,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

四、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指导帮扶。逐企业指导编制“一企一策”创A方案,对创A问题整改采取清单式帮扶,整改问题2000余个。帮助企业谋划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56个、国家试点示范项目6个,争取资金7.66亿元。每月征集企业创A诉求困难,即时办理、限时答复,收集的522项困难诉求全部办结。

五、坚持改革创新,加强金融赋能。创新开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8家创A企业获得贷款授信60亿元、实际发放7.8亿元。集中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7家银行与93家创A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授信额度780亿元、发放贷款47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质量第一、企业自愿、政策支撑、合力推动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创A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力争在全国树标杆、做示范,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天津日报:

请问天津市水务局,京津冀流域协同治理最重要的是顶层规划建设,天津市的落实的具体举措是什么?除了构建顶层规划外,2023年主要实施了哪些具体治理措施?

天津市水务局河湖保护处副处长

鲁刚

谢谢您的提问。

2023年,市水务局坚持把京津冀流域治理作为推动京津冀生态协同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局落实我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重点任务,通过加强规划协同,深化顶层设计,全力构建生态水网,推动流域河湖生态复苏。

一是深化顶层设计,全力构建生态水网。积极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天津市水网建设规划》并获批实施,计划通过行洪河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区域水环境修复提升、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等,完善我市供水、防汛、生态主骨架和大动脉,全力构建“一轴六河贯通,一环三水互联,五库多枢调控”的水网总体布局,实现与京津冀水网协同融合,共同提升京津冀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加强规划协同,共同提升治理标准。加强规划协同,为系统有效解决海河流域“23·7”特大洪涝灾害暴露出京津冀防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编制印发了《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为长远提升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整体灾害防御能力打下基础。推进治理协同,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立足全流域,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重点组织安排发生特大洪水的永定河系、大清河系治理项目。针对永定河系,通过实施永定河提升、永定河泛区治理等河道治理和蓄滞洪区建设,在达标治理的基础上,京津冀三省市共同提标,进一步提升永定河行洪能力;针对大清河系,通过实施小清河分洪区、东淀文安洼等重点蓄滞洪区治理,京津冀三地共同达标治理,着力提升防洪能力。

除了构建顶层规划外,我局2023年实施以下治理措施:

一是推进流域重点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以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为重点,圆满完成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武清段治理任务,通过22公里主河槽清淤扩挖和调水泵站、节制闸、景观湿地等配套工程建设,显著提升河道行洪过流能力和生态环境,畅通京津冀地区生态大动脉。

二是实施生态补水,助力河湖生态复苏。制定并印发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方案,统筹多种水源向我市重要河湖湿地生态补水14.41亿立方米,积极配合水利部和京、冀两省市开展永定河、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连续第三年实现永定河和大运河全线通水,其中永定河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断流以来,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京津冀三地在生态补水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巩固了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7个重点河湖生态水位(水量)全部达标。

三是深化河湖长制,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加强京津冀跨界河流管理合作,京津冀三地针对“跨界河流”设立“跨界河湖长”,我市蓟州、宝坻、宁河等区分别与北京市、河北省有关市、区、县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开展“跨界河长”巡河“多走一公里”、跨界河流“河长+检察长”联席联巡联防联控执法等行动,强化跨界河流日常管护,维护河湖良好环境,实现跨界河流共建共治共享。强化京津冀三地河湖执法,充分发挥水行政监管、行刑衔接、检察公益诉讼、法院强制执行等作用,京津冀三地立案查处涉河湖违法案件2200余件,有力地维护了京津冀流域水事秩序。此外,在2023年9月,我市成立了辐射京津冀三地的“天津河湖长学院”,为京津冀三地河湖长交流培训、决策咨询、环保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京津冀三地河湖长制管理水平。

谢谢!

津云:

能否介绍一下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相关情况?谢谢。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管理处处长

韩玉峰

谢谢您的提问。在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年度计划安排,聚焦重点、持续用力、科学组织、强力推动,各项建设取得预期成果。

一是持续夯实生态基底。绿色生态屏障坚持林田水草一体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四宜”原则,持续开展拆迁和生态修复、植树造林、环境治理等系统化生态治理工程73项,完成拆迁1.6万平方米,实施新天钢焦炉推车、拦焦车、熄焦车联锁升级改造、荣钢完成石灰窑脱硝深度治理改造等污染环境治理工程15项,完成4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施植树造林1753亩,一级管控区林地面积达到19.3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8%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6%,屏障区逐步显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场景。

二是着力开展生态价值转化工作。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重点坚持4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以建为主、边建边用。在持续推进建设的同时,适度开发利用。二是系统谋划、合理转化。坚持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实施不同路径的转化渠道。三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严格规范有力保护下,发挥市场活力,依法依规推动实施。四是探索创新、拓展效益。坚持科技推动创新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大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方法途径。制定了《关于推进绿色生态屏障维护运营的工作方案》,组织各区选定运营试点区域。推进滨海官港森林公园、宁河林水生态区、津南绿动BOX街区、东丽湖等生态区域维护运营试点工作取得“开门红”,累计经营性收入达到3000万元。

2024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打好绿色生态屏障这张生态好牌。一是持续推进生态修复。计划实施拆迁修复、植树造林、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17类60项重点工程,实施植树造林700亩,蓝绿空间达到66.2%。二是重点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滨海新区官港森林公园、津南八里湾、孙庄子等区域开展农业游、生态游、研学游等产业融合,深挖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绿色、科技和人文等资源,积极培育新型发展业态,打造一批质量优、水平高、机制活的生态资源经营主体,着力提升绿色生态屏障“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

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副中心要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请问在推动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

刘志平

谢谢您的提问。

通州区牢牢把握“绿色”这个最鲜明的特色,围绕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绿色文化六大核心要素,加快推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通过中央深改委审议。绿色建筑加快普及。成功纳入全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先行试点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21.9万平方米,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95.4万平方米。绿色能源广泛布局。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副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城市绿心配套建筑地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建设完工。

深入推进系统治理,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深入开展。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搭建建筑工地数字化监管平台、渣土车智慧监管系统,“常规部署”“精准点穴”融合推动“三尘”共治取得新成效。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4处不达标水体源头治理完成阶段目标。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一期)全面完工。园林绿化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城市,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初步成果,编制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实施方案》。

探索气候投融资发展,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完成通州区气候投融资“1+6”政策标准体系构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规模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动能强劲。设立全国首支ESG主题股权投资基金,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印发全市首个《北京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指引(试行)》。绿色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加快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工商银行绿色支行完成首个国家级“绿色网点”认证,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超300亿元。绿色金融产品持续丰富。北京银行联合绿交所落地首笔“京行碳e贷”业务,北银理财完成首批新能源公募REITs投资,持续助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

2024年,通州区将继续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构筑和谐、宜居、美丽的绿色发展新高地。

谢谢!

中国环境报:

在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中,滨海新区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具体举措都有哪些?

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刘海英

谢谢您的提问!

滨海新区正在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试验区建设工程,坚持部门协作,全面推动各领域协同治理,以高水平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拓展高标准低碳途径

加快动能转换、产业转型、效能升级,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推进产业新兴化、结构低碳化、园区绿色化。

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南港化工新材料、氢能产业园等绿色主题园区建设,一汽丰田等三大整车企业实现新能源转型,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6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5个。74家企业参与绿电交易,占全市53.44%。

二是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打造南港、南疆冷能利用示范园区,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海水淡化再利用等项目建设。2023年我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为350.8万千瓦,约占全市58.46%。

三是推进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新建一批新型能源站,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建成全球首个“零碳码头”。天津港区域全面禁行国四以下柴油货车,焦炭码头100%使用新能源车辆。

四是加强碳市场建设,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减轻企业履约负担。区域80家企业碳履约率连续八年100%。推动企业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二、全力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标志性战役。一是坚持“五源”同治。精准管控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化港口、货车、船舶移动源等治理,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指导企业提升绩效水平。二是坚持“三水”统筹,推动污水处理节能降耗和资源化利用,全域再生水利用率2025年力争达到50%。三是坚持“两控”治土,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多领域创建“无废细胞”。四是持续构筑高质化绿色空间,加大北大港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水环境水生态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提升海岸线生态功能,继续推动北部湾段美丽海湾建设。安排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项目115个。

三、结合区域特色开展系列创建

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探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滨海新区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稳步推进;生态城绿色示范引领效果明显,在获批两山基地、无废城市试点基础上,又获得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等荣誉;经开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南港工业区获得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保税区获评生态文明示范工业区;高新区、东疆综保区无废城市试点顺利推进,完成全市首家“无废小区”“无废工厂”创建,全区创建无废细胞40个;小王庄镇零碳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滨海新区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报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聚力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持续开展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美丽系列”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全力擦亮生态底色。

谢谢!

长城新媒体: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调研考察时指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请问近年来雄安新区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吴海梅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重要内容,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3次视察雄安新区,每次都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去年5月第3次视察雄安新区时,在肯定“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的同时,强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河北省委省政府、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系统综合施治,在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天津两市大力支持下,在流域省市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下面对您的问题作简要回答。

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始终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经过不懈努力,白洋淀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6.5—7米,达到规划要求目标水位。水质从曾经的劣Ⅴ类持续提升并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野生鸟类和鱼类分别达到276种和48种,较新区设立前分别增加了70种和21种,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华北之肾”功能逐步恢复,“华北明珠”重现光彩。

一、坚持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法规体系推动依法治污。严格执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全面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二是健全管控制度筑牢考评体系。严格落实《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深入实施《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与追责问责工作机制》,对断面、排污口和重点涉水企业等要素做到全覆盖,着力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三是凝聚合力共创治理保护大格局。成立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领导小组,设立雄安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同时有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和共治大格局机制。

二、坚持内源外源协同共治

一是加强内源治理。先后完成四期白洋淀生态清淤,全面退出淀区内稻田、藕田,取缔淀内水产养殖。建立芦苇平衡收割机制,常态化打捞水草,科学隔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二是加大外源管控。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取缔非法入河入淀排污口,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建成区雨污分流,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淀中淀边村实行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坑塘“一塘一策”,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三是强化河道综合整治。完成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流域河道常态化规范化整治。

三、坚持“三水统筹”

一是开展白洋淀多水源生态补水。科学制定实施白洋淀补水方案,统筹引黄入冀补淀等多种水源,二是全力打通河淀生态廊道。统筹实施白沟引河疏浚工程、百淀连通试点等重点工程,实现水“活起来”“动起来”。三是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体系。去年汛期,新建水利防洪设施和城市水系充分发挥了防洪排涝作用,有力保障了白洋淀水安全。

四、坚持保护修复齐抓共管

一是持续优化生态空间。稳妥有序实施退耕还淀,淀区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11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实施生态隔离和分区管控;开展增殖放流,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保障白洋淀生态安全。三是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我们是先植绿、后建城,森林覆盖率从新区设立前的11%增加至34.9%,“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初具雏形。

下一步,我们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并重”“并举”展现的新特征,加快集聚“生态”要素,围绕白洋淀打造展现华北水乡特色的生态体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谢谢!

主持人: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