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转发
重污染为什么总和秋冬季“杠”上?

每每经历污染天气,我们就会深刻地感受到“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摄影/核桃秀

澄碧的天空,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给人愉悦的心情。可是为什么一到秋冬季,京津冀区域就容易发生空气重污染呢?

不利的气象条件诱发空气污染不同的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进而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不利的气象条件容易导致污染物的积累,从而诱发空气污染。

从总体环境来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全球气象条件也在转差,近10年相比于之前30年,气象条件总体转差约10%,气象条件渐趋不利。

从局部来看,京津冀区域秋冬季更容易形成不利的气象条件。冬季盛行西北风,京津冀区域由于西部太行山的屏障作用,天气形势表现为静稳天气,大气层容易出现逆温现象,污染物形成后,大气层结稳定,细颗粒物不容易向其他区域发生扩散,环境容量较小。我们都知道,环境容量低于污染物排放量时,污染就发生了。

逆温现象形成原理

2023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一次PM2.5污染过程,主要和区域气象条件转不利,PM2.5污染逐渐累积有关。据分析,这次空气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地面气温、低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常年均偏高,夜间至清晨时段,近地面和900百帕(约1000米高度)存在较强逆温,垂直扩散条件极差。

区域内污染源排放增加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我国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大气PM2.5一方面来源于天然与人类活动的一次排放,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工业生产等,另一方面来源于人为与天然源排放的气态前体物在大气中的二次转化,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二次转化生成的二次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本身就聚集了大量的高耗能产业,能源以煤炭为主,柴油货车、非道路机械使用频度高,使得大气PM2.5等污染物排放量处于高位,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染物排放量超出区域环境容量。

秋冬季,由于机动车和工业炉窑排放、取暖、秸秆燃烧等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PM2.5排放比其他季节额外增加。据分析,今年10月下旬,京津冀区域工业企业、重型货车活动水平和秸秆火点数量较10月中上旬环比上升,污染排放呈增加趋势。

北京本地受区域传输的影响较大除本地污染源排放外,北京本地受区域间传输影响也较大。北京的冬季,尤其是刮南风的时候,来自西南、东南传输通道的污染物被输送到北京,就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

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1年发布的第三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北京市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区域传输占四成。区域传输对北京PM2.5年分担率为42%±16%,而且随着污染级别的增加,区域传输对北京PM2.5影响有所增大,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比能够达到64%,是全年平均的1.5倍。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北京发生了空气重污染。据分析,除了受本地机动车、工程机械等排放的NOx及其二次转化,PM2.5排放增加的影响外,北京还受到西南、东南、偏东三条主要传输通道的影响,PM2.5浓度明显上升。总结来说,北京秋冬季空气污染通常是由于工业、燃煤、机动车等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遭遇不利气象条件时,经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作用形成。气象条件是诱因,污染源排放是内因和主因。气象条件难以改变,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削减大气污染排放量,使其降低到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

2013年以来,北京先后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3年行动计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举措,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PM2.5污染状况得到显著缓解。据统计,与2013年相比,2023年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64.2%,降幅显著。2023年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显著增加,达标天数达到了271天,比2013年增加95天,增幅为54%。

相关推荐
热门活动